地术拳:福建七大拳种中的独特技巧,源自明代闽南白莲庵的尼姑“四月大师”,至今已传六代,并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定居福州后流传发展至今。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将其列为我国稀有拳种。地术拳既融合了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之风格,又包含了北拳的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之感,使其成为一个既似南非南又似北非北的奇特存在。
这门独具一格的地面功夫,其技击术与地面技击结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打法,远超一般的地躺功夫。这是地术拳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与其他武术区别于的一大特色,被称为“飞龙经”或“地龙经”。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更被提升为国家级保护项目。
通过模仿狗的机警敏捷和凶猛特性,地术拳形成了一套快速迅猛且灵活多变的手法,同时融合了北腿法,以此创造出一种独有的风格。它以落地作为主要攻击方式,便如鱼得水般自然而然,这也正是它所追求的一种战斗艺术理念。
在训练中,它不仅仅强调力量,更注重速度和灵活性,以及反关节原理等生物力学原则,以此来擒拿和锁控对手。这使得在地下搏斗时,可以展现出极高效率和难以防守的攻击方式,是武林中极少见到的珍品。
由于其独特性,被许多影视作品采纳,并且在专业理疗领域也有应用,如治疗伤病或养生。此外,由于其特殊技能,它也成为了军事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部队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选择。此外,还有计划让这门古老技术广泛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人能够体验这种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人文工程。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