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而深邃。据明代黄宗羲所著《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记载,该拳在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最为高”的描述。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对六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这表明明代时期的通背拳已达到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源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传承至清代道光年间,被鲁云清带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一脉流派,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在京城,这一门派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石鸿胜授艺后,在京城接受了多位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师从刘子英胞兄刘子杰介绍而来,他是牛街回族人,因此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流传,并经过几代人的修炼,最终形成了独特风格。
这一门派以效仿猿猴之长臂为形象,以灵活快捷的手法和身法著称。动作舒展自然,内外兼修,使得练习者能够达到周身运转气血贯通的效果。此外,它还融合了道家的内功理念,以“似圆非圆气化圆”等概念指导练习。
具体来说,身法要求头顶项领胸前空背后绷肩如负担琵琶骨活如扇两手相连如星穿;呼吸要吸胸沉气气落丹田聚结心神意在顶悬;步法则需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擦拉步永不换;劲功则强调出手要冷行气要醒沾衣发劲一指为正轻灵活缓缈柔软速急巧冷弹脆快硬沾粘绵连随。
此外,此门派极重视基本功训练,一招一式都从活背打袋开始先求身顺功沉后求艺通。在活背过程中,要使周身松活两臂贯通放长击远劲力顺达;操桩时右拳左掌前后进取肩背协调步法灵活;打袋则采用拔步阴阳掌来磨炼出种种工夫。这与中国武林那句“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非常吻合,是对白猿通背拳实践艺术探究的一个很好总结。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8
2025-03-18
2025-03-18
2025-03-18
2025-03-17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