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真正的武功秘籍45度规律

在我亲自练习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时,有些核心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45度。刚开始接触实用拳法,我就听陈中华大师多次强调这个规律。近年来,通过不断地体会和应用,这个45度规律确实是一条非常关键的指导原则。

45度几乎无处不在。走架的时候,两手臂做正反圈,手臂与自己的胸部所成的角度要恰好是45度。在执行“斜行”的动作时,脚底下需要怎样倾斜?也必须是45度。不言而喻,“掩手肱捶”右臂拳与两脚连线形成的夹角也得保持为45度。拧腰转胯的时候,要拧转到什么程度?又是45度。套路里的例子很多,推手也如是。在两人一搭手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手臂与自身中线的角度都是45度,与地面的角度也是如此。当对方的手在你前胸推着,你的胸部不动,只需伸出一只手,就可以让对方退开。而往哪个方向推?当然是以一个恰好的45-degree angle。

听起来似乎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将合适的时候正确使用这些精确到位的 45 度,是一种挑战。这还涉及到,在动态状态中准确利用这些规律。这可能会引起疑问:要求如此精确,不是不太过分吗?这点有其道理。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都有一定的误差允许存在,也是必然的事实。如果我们从这个规律产生的地方来看待这一问题,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允许存在一定误差的问题起源于先贤们在技击实践中的发现,他们发现了肢体相对位置、动作方向以及发劲方向对于效果优劣以及施技方便或不便有很大影响,然后才总结出位置及方向上的规律,而科学化表述成 45 度,那只是后来的事了。

允许有一定程度误差,还因为尽管有明确数字化要求,但绝对准确性仅存于理论之中,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实现。此类规定可见于各领域,比如某实验室室内温度要求摄氏25°±2°;即理想温度为25°但维持23°至27°之间即可。我认为,对于正负误差,有时候还需注意,比如拧腰转胯时,如果转过头比目标角48°宁小勿大,即走架时拧转角可以稍微少一些,但不能超过目标值,因为如果过大的拧转容易造成自锁,从而被人轻易应付。但出手、进退步等应该以 450 为准,并且自然会有一些误差。

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个公园里,与朋友讨论左右拧腰都不要超过 450 度。一离开回家路上,一位听我说话的人跟随并说超过 450 不会自锁。我告诉他我的观点,他同意或者不同意都不重要,他却继续追随我。他跟随了一百米左右,那边五六十岁的一个陌生同好想要跟我聊天,却被打断。他终于到了公园门口,我实在没办法,便说:“要不咱们试试?”那位年轻人等待着这个机会立即答应,我们站定准备演示,当他向右侧将身体旋转至六七十多一度时,我询问:“这样吗?”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用右掌搭上了他的左肩,他回身旋转,没有回来反倒给弹出了几步躺在地面石板上。那位五六十岁同行者见状直接邀请我去吃饭,由于急忙回家以及不知道该如何拒绝,便婉言谢绝后离开了公园。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人像是从外地来的,一定非常喜欢太极才趁周末来此寻找教诲,感觉有些失望,也觉得有些对不住他们。

陈中华大师给我展示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他拿两个茶杯放在一起,只有一个接触点。他用记号笔画了一黑点,每个杯子边缘各半黑点。当两个杯子向相反方向移动并继续保持接触,只看到那些半黑色分离成了两端。这时候,他站直双腿打开,并且双手平放停留下来。我站在正面观看,说:“你的两只手走的是直线。”他回答:“再看看我的双足和双臂,它们像什么?”“像太极图!”

虽然这个小实验简单至极,却证明了不是单纯的手臂主动伸展,而是在体内不同的部分旋转出来,这样的“挤压”构成了开满形状;当开满时,全身构成了太极图形;右侧腕部与左侧膝盖连接成为阴阳界限,此线终究重合于丹田区域中心。此小实验既证实了现今学习中的本质,又进一步说明了解决方案和策略,以及理解整体结构及其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般方法。此外,它指出了如何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参考系,以及使这样的行为变得无意识。只要投入足够时间努力,就能达到一定水平以上,这就是真正掌握本质力量所取得成果。而对于那些对这份力量感兴趣的所有太极爱好者来说,不妨尝试一下,看看是否能够揭开其中隐藏的情谊和智慧吧!

标签: 打架最狠的腿法金庸笔下武功大全列表道家功法网站新手怎么在家练功夫功夫有哪些招式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