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谱中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行拳时,分为虚脚和实脚。常人走路,也是靠虚脚和实脚的变换来完成的。杨澄甫太极拳十要指明: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说到底,有了虚实转换,才会形成太极拳,不然就不能称为太极拳。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应当留意到一个关键节点,这个节点就是脊背上。当我们行拳时,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应该由脊背内气来控制,这种控制力来源于贴脊之内气(内劲),轻轻地将步伐提起。这也符合“意气君来骨肉臣”和“腰带四肢”的原则。
我认为,在行拳过程中的每一步动作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虚与实之间完成的,而这个变化并不是靠力量或肌肉直接拉动或蹬动,而是通过意念、气息以及贴脊之内劲来引导,使得身体在没有阻滞的情况下流畅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运动,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调控,是一种将整个人体融入自然律法中的艺术表现。
《太极内功解秘》的作者祝大彤老师曾经讲过,“通过虚中更深(再次松开),再实际一点(更加用力)”,同时裆部下沉、骨节脱开、筋腱放长、骨挺肉坠,这样才能产生无穷的反弹力,让整个身躯充满活力。而这全都依赖于正确理解并运用阴阳交替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意气要换得灵”。
何为真步?何为假步?通常人们认为支撑重量的一侧即真步,其余一侧即假步,我认为这种理解还不够全面。在我看来,无论哪一步,只要有重量传递,那么这一刻它就是真的;当重量减少而变得轻松无压,那一刻它就成了假的。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且不可逆转的地球磁场般运行规律,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站立与落下的瞬间,都能感受到这样的转化,从而让我们的双腿仿佛成为地球的一个延伸,用以感受宇宙万物间那微妙又深远的情感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足尖在地面接触时呈现平稳松软状态,而非紧绷僵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踏出每一步的时候,就像是空瓶子里倒入水珠,从零到满,从满回到零,以此形成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地球旋涡般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