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舍近求远”说句公道话-张宝银》
近日,一位拳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舍已从人’容易理解,但‘舍近求远’如何理解?”在此,我将尝试给出我的解答。
在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中,“舍近求远”往往被视为一种错误的理解,而我的看法是,实际上,“舍近求远”是对“舍己从人”的更深层次的阐释和实践。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极拳中的几个典型动作。例如,在执行“野马分鬃攻腋下”的时候,我们需要利用一臂作为“走化”,而另一臂则作为“粘发”。这正是通过放松与收紧手臂之间的距离来实现动作转换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放弃当前位置(即“舍近”)来寻找新的空间(即“求远”。
同样,玉女穿梭势中的摇化单臂托手上,也体现了这种原理。在这个动作中,我们需要使用一边的手臂进行转换,同时保持另一边的手臂稳定,这也是通过放开当前状态(即“走化”) 来寻找新的平衡点(即 “粘托)的过程。
对于这些解释,我的朋友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事实上,无论何种武功技巧,其核心原则都是要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牺牲,以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这就是所谓的"舍近谋远、舍近求远、舍近取远、施以击敌"。如果没有这样做,那么我们的技巧就会变得机械化,不但不能真正掌握对方,而且还可能陷入常见的问题,如双重或快打慢等俗套之中。
2009年,我曾与浙江魏坤梁老师就这一主题进行过一次讨论。我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并且建立了一段友谊。不过,我始终认为,在修习太极拳时,如果不经过"右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样的前提下,要想通过直接牺牲自己而达到“我顺人背”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是根本无法达到的。而王宗岳关于太极拳论中的确没有明确指出多误还是多悟,而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检验它。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王宗岳的话语: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这并不是指简单地依靠力量来攻击,而是一种内心深处对抗力的智慧,它既不是为了增寿延年,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打斗技巧。而这正是我想要传达的一点——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了"舍己从人", 才能真正掌握到这个技能;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个技能,才能真正在战斗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不仅如此,只有不断地找到正确路径才能够最终实现目的,这也许会让别人才感觉到你是在他们背后悄无声息地移动,你却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因为你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环境当中。你是否愿意加入这样的旅程?
2025-03-05
2025-03-07
2025-03-08
2025-03-05
2025-03-07
2025-03-07
2025-03-05
2025-03-05
2025-03-05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