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门拳,古韵帮会之诗意拳种。以攻为主,以挤击技术为核心,强调角度、速度、力度三维一体的迅猛攻击与刚柔相济的防御。内外两家风格融合,将五到和七锋的武学理念发挥至极致,使身心协调,技艺精湛。
在练拳过程中,要达成“身到、手到、足到、眼到、心到的”标准,为人所称道。而七锋则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七大关节共同发力的技术,它展现了长中零三距离全面进攻能力,是传统武术高超技艺的体现。
禅悟儒道,与虚实明暗阴阳消长生克制化应对关系相结合,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打靶教于一体,是流传至今的杰出代表。在擂台赛事中屡获殊荣,从1918年余门六世掌门余发斋与子余鼎山在成都青羊宫打擂,一举名扬蜀中的辉煌历史。
1920年,在刘湘部二师长朱兆南设擂考评国术教官时,余鼎山不仅打败众多武师豪杰夺魁受聘,还在1925年的百日擂台赛上无人应战。在1932年的重庆市春季国术观摩赛上,刘梓明获组第一名,并荣获市长潘文华赠金章。1933年南京第二次国考,也有刘梓明、高荣辉等人荣获金奖,被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赞誉。
这段历史展示了余门拳作为优秀拳种,其成员们不仅在技艺上不断提升,更是在各项比赛中屡立军功,为武学领域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