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入门修炼法,探寻道家思想的奥秘
一、太极拳的道家思想底蕴
在中华文化中,“太极”一词首出《易经》,在《易经·系辞》里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记载。按易理解释,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或阴阳,四象和八卦则分别指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等。到了宋明时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中则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无极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一動一靜,以為其根;分陰分陽,以為兩儀立焉。” 《道德經》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1 有本來是始于無,而太極本無極,无極而創造了陰陽动静,再由阴阳动静变化而衍生的五行、四时。
二、柔弱之美与内劲之重要性
若欲深层理解这个含义,则必须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对己或称对内的角度,即在一个个体习拳者身上,要将体育价值、艺术价值、医疗价值和娱乐价值最大限度实现,那么习拳者务必要掌握柔弱原则。另一个角度是指对他或对外,这也就是技击价值最大体现也有赖于对柔弱原则的把握和运用。在这方面,《杨澄甫先生论述》提供了指导:练好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三、技击应用中的走与粘
在技击应用中,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走”和“粘”。所谓“走”,即当对方以刚劲打来,我就以柔劲引化,而不是用直力与对方实力相顶相抗。如果我能够顺势引化,就能够保持自己劲路的相随和畅通。而如果对方以刚劲打来,我却也以重力相抵抗,那就会形声对抗局面出现,并可能导致自己的劲路发生重滞停顿,如果自己的势路不能流畅灵活,就很容易授人以柄,为人所制。而“粘”就是在这样的同时还要顺势粘随对方,对方行动快,我也要跟着快,对方行动慢,我行随着也要慢,也就是说不能丢掉对方的一举一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人修养到技术运用,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将道家的理念融入现代生活,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强守其雌弱为天下溪。”1 在这种哲学观念指导下的身体锻炼,如同是在导向生命健康的大道上前进,每一步都充满智慧,每一次呼吸都富含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