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太极拳大师郑曼青的演练视频时,我被他的盘架技巧深深吸引。他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像长江的大海一样,流畅而自然,无一缺陷。他的内功和外形融为一体,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韵。
太极拳中的每个招式都是由多个基本动作组成,如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的“揽雀尾”由七个步骤构成,这些步骤体现了招式的变化和转换。在实战中,我们常用“招”或“式”来描述,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通过不同的基本动作完成的。名家浦汉健曾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京城名家白旭华则提醒我们:“杨家自己练与教别人的方法不同,自己练是要‘势’而不重‘式’”,这才是内家的真谛。
有些爱好者可能会将上一个招式未完全结束,就急切地进入下一个,认为这就是连贯不断的盘架。但这种状态称为“稀里糊涂”,意味着没有理解招式背后的原理,也没有领会到太极拳的心意。这不是真正符合太极行走运功要求的连接,而是更接近于舞蹈或体操。
有的人可能会误解内外微妙变化为停顿、劲断、僵滞,但其实这些变化正处于化劲、发劲、蓄势过程中,是一种忽隐忽现的连续变换。比如小成阶段中的“搂膝拗步”、“搬拦捶”,细看就会发现肩肘松弛、胸背含蓄、腰胯沉稳,以及气沉丹田等变化,这些都是保持一股水风云般力量所必需。
如何识别定身是否停顿?观察其身姿和眼神:如果在完成某个动作后,没有明显下沉或跟踪眼神,那么这样的定身便可以看做是停顿。相反,如果有明显下沉和眼神跟踪,那么即使是在最后的一瞬,也能感受到似水流云般的连贯性。
流水行云,不断连接的是心静体松与周身协调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贯穿”与“周身一家”。身体就像火车车厢,一节接一节,九大关节作为主要连接点;各部分独立灵活相互连接,再在精神统领下协调一致,即《拳论》所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李树田老师则指出,“周身一家”是初级阶段标准,可随着进阶层次有所不同。
我认为,“形式上的连续性”和“内力上的充盈性”的表现,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层次。我不应以高级阶段模仿,而应该建立自己的基础,然后再追求更高境界。这需要理解三点: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折叠,即前后左右方向转化,以圆形弧线运动解决棱角。
行均匀,如抽丝,用腰带四肢而非主动手比划得来的均匀可信赖。
作者陈雄自幼得到林墨根等几位名师传授,并成为杨氏第六代传人,其武术水平达到了六段证书,并担任过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及教学导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