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的专题讨论中,名家们深入探讨了太极拳中的“松”字,其重要性与玄机。最近,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期上,我偶然读到了一篇关于吴图南“松功论”的介绍。这位老先生将“松”解释得既广泛又深刻,他指出:“凡练太极拳者,知松、沉为太极拳之重要条件。”他用词精准,将“松”定义为蓬松、宽而不紧、轻松和放开,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太极拳的核心。
然而,无论如何阐述,“总感觉像是望文生义”。似乎我们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没有真正触及到这一个简单却复杂的字面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放松通常意味着不用力,但是在太极拳中,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就会导致技巧上的懈怠和疲惫,从而影响精神状态。显然,这是不正确的。
因此,在太极拳中,“ 松”不仅仅是①不用力,还必须包括②用意,即在每一个招式中保持清晰的意念,使静态中的 松动态化,与日常生活中的“ 松”有本质区别。所以,太极拳中的放松并不像日常生活中的那种与紧张相对立的行为,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感受。
正如吴文翰老师在《中华武术》的名家讲堂上所提到的骨肉分离法,这是一种特殊的放松方法,它要求练习者通过意念使肌肉从头部流向脚部,同时骨骼向上升,让肌肉下沉,就好像骨骼和肌肉分离一样。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功效果,是传统气功修炼的一部分。
将①不用力与②用意结合起来,便是那著名的话语——“用意不用力”,这正是太極拳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杨澄甫《太極拳術十要》强调要“ 松腰”的原因,因为腰部是整个身体平衡与协调的大本营,与气沉丹田息息相关。而冯志强老师则指出,每个招式都应该有一个过程叫做沉肩垂肘,这样才能使内气达到四周并归于丹田,从而达到长久地保持放松状态。
两位大师都强调了行气与放松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他们说:“只有一 松,气才能通。”这说明只有当我们的身体完全放开时,我们才能够让生命活力充盈流动。在《十三势歌》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刻刻留心在腰问,腹内 松净 气腾然。”这里表达的是留心于腰部,同时腹内也要保持一种透明无阻碍的地界,让呼吸自然地流通,以此来达到身心合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太極拳 的 “ 放散 ”含义:从浅入深,从局部到全身。首先,要实现① 不 用 力,然后加以② 用 意,再进一步成为 “ 用 意 不 用 力”,接着就是使用这个概念去引导自己的行走,使之成为一种全面的运动,最终达到以 心 行 气,以 气 运 身。这便能洞察 “ 松 ” 字 中 深藏 的 玄机,也能理解 为何 “ 只 有 一 个 模糊,不 管 能 通”。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事物链条,我们通过这个链条可以洞察自己的练习过程以及自我修养程度,并且不断努力,最终进入一个良好的境界。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4
2025-03-20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