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术书籍中的太极拳人物习练之意义再认识

20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太极拳”这个词时,我就觉得它一定是个武术,虽然动作柔和缓慢,但毕竟是“拳”,应该讲究打斗的技巧。那个时候,我已经50多岁了,正好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替代激烈运动的健身方式,所以我开始学习太极拳。

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尽管太极拳是一门武术,其宗旨与目的远不仅仅在于打击,更注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十三势歌诀》中明确指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甚至还有助于防病治病,许多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都能通过练习得到改善。相比之下,它胜过很多药物,是真正给予人最宝贵财富——健康。

太极拳独有的特殊功能,这是因为它有一系列独特的练习要领。在这其中,“在意不在力,在内不在外”的理念尤为重要,我们更注重的是“练内”。例如,在进行太极拳时,我们特别强调心静,不让杂念干扰,精神高度集中。这有助于大脑放松休息,使得中枢神经得到调节,从而对全身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们要求身体放松且无僵无滞,同时保持外柔内刚、刚柔相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将动作贯串至四肢末梢,使气血通畅,加强微循环,让血液循环顺畅、新陈代谢活跃,并促进营养供应充足(即使手脚会产生麻、热、胀的感觉),并有效排除废物。

此外,“腰为主宰”也是太極拳中的关键原则。一切动作都必须围绕腰部进行运行,因为腰部是中枢,也是主要脏腑所在地。因此,腰部的运转必然带动内脏运动。而我们还采用逆式腹呼吸,这样可以增加横膈肌上下运动幅度,不但吸入更多新鲜氧气,还能扩大肺活量,并改善消化功能(即便是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肠鸣或排气现象)。

再者,“练外”。对于筋骨皮锻炼,与一般体育活动不同。我们要求“身备五弓”,四肢处于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状态,而四肢操作又需像抽丝一样劲道十足,如猫行步伐;手如螺丝脚如钻轮,每个节奏均需按照三节要求贯串旋转缠裹,即圆转一致,有弧形变化。这类由里向表深层次移动,使得四肢得到高强度、高深度锻炼,从骨骼到肌肉皮肤都受益匪浅。此举特别加强了双腿肌肉和膝盖力量,以及整个身体稳定性。“人老先老腿”,健全双腿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深入学习,我也意识到了太極拳文化丰富含义。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高雅的健身方式,因此它又被称为“哲学之舞”。每一次优雅舒展的手势,每一次缓慢均匀而沉稳轻灵的手法,每一次恢宏大气厚重凝练而儒雅隽永的声音,都透露出文化底蕴。因此,无论修心养性还是涵养人的性情提升品质,对待事务冷静从容都不例外,这一切都反映了其文化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修心养性增进修养提高修养品质改变精神面貌,让原本急躁鲁莽的人变得谦虚冷静有涵養,有良好的品德常态地保持平静的心境遇事镇定自若避免心理失衡保证身体健康。

最后,再看看如何将这种生活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保持一个挺拔中正的姿态,即便站立坐卧亦应如此,就像树木般坚韧,或如石柱般稳固;或者将精力专注投入工作或学习,不分散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而且,在任何事情上,要心平气和,不计较名利,用巧劲取胜,而不是拙劲死劲,这样既省力又灵活,就像是骑自行车,全凭一只脚用力的同时另一只脚放松,以达到长时间持续使用而不会疲劳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说,将这些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便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反过来影响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