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阴阳被称为虚实。根据拳谱,“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当行太极时,我们需要分清脚步中的虚脚和实脚。人们的日常走路也依赖于这些变换来完成。杨澄甫太极拳十要指明: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对虚实转换的理解与掌握,我们才能真正地行使出太极拳,不然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太极。
古代书籍如“变转虚实要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提醒我们,在进行这次变化时,要留心。如果做得好,那么气会遍及全身,没有任何阻碍感,这就是灵活多变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如何实现呢?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研究,我发现关键就在于脊背这个节点。在行拳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在不断变化中完成,这些变化都是基于脚步上的空隙和重量交替产生。
郑曼青老师曾经讲过,每次练完之前,他都会喊几十声“松”。李雅轩老师提出的“大松大软、大开大展”,实际上是在强调这一点——即使松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艰难的事情。但这种松弛不是难以达成,只需用心去注意,就能轻易得到。这就是所谓的“用意不用力”。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脊背上,当动作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当我们的内气贴于脊背,我们就能控制整个身体,而非简单地依靠力量或意识来引导身体动作。在这个瞬间,用意和气将足够轻柔地移动身体,使得每个动作都流畅无阻,同时保持了完整性。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学会正确使用意念而非肌肉力量,以达到既灵活又有力的效果。通过不断练习,可以逐渐体会到这样的感觉,即便在最细微的情形下,也能够察觉到每一次小小调整带来的巨大差异。
随着技巧的提升,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何为“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义,以及如何让自己的腰部成为整体运动的一个中心点,让内劲从这里生发并支配整个身体。这正是杨澄甫所说的:“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太极内功解秘》的作者祝大彤说:“通过一种更高层次的‘空’(即‘真空’),或者说是一种超越现状境界的大度,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这涉及到了一个更加深远的问题,即如何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将重量平稳地由一只脚传递至另一只,从而实现连续性的圆滑转换,并借此获得无穷回旋之力。此外,还必须确保每一步都有足够空间供潜移默化之劲以穿透沉静之底盘,让足尖触碰土地,但却像踩薄冰一样,没有一点压迫感。
最后,由于所有部分都被彻底放松并充满活力,所以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但却真切可感的事物——一种奇妙的心灵状态,它令人感到轻盈、圆润、无比自由,如同猫儿般优雅地移动,每一步都不显得粗暴或僵硬,而是像抽丝一般顺畅流淌。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