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杨式太极拳架的异同之谜,正如邓一琳女士在《中华武术》上所提出的深刻问题:为什么尽管同为杨澄甫的高徒,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我们是否应该追溯到1928年这一分水岭,以解答这个疑问?
事实上,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如何定义“正宗”?许多初学者和爱好者都迷失在这个概念中,他们往往将其视作一个模具,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制作出相同的拳架。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根据石月明老师在2008年的观点,每个时代、每个人的太极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某些人或书籍中的“正宗”,而应该从这些不同的传承中寻找共同点和核心精髓。这一点也被笔者在《中华武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阐述,其中提出了保护杨式太极拳应当基于对其历史发展全过程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依据某一时间点的手稿或照片。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武功,笔者参考了多本不同年代的手稿和图谱,如许靇厚1931年的《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1925年的《太极拳术》,董英杰1934年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等。通过对比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同一位师傅手中,也会有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小幅度调整。
例如,在云手这一招中,21版要求右手运动至额角稍停,而25版则没有这样的要求;31版和34版上的云手动作更加典型。而对于打虎式,上(左)拳和下(右)拳之间的手心朝向也有所不同。此外,对于金鸡独立这一招,其肘膝相合与否也是各自版本处理不一样。
综上所述,不仅要认识到杨澄甫前后期教学间存在差异,而且还应理解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改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固定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而应该更多地从他们提供的情感、技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方面去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护并推广这门古代武功,并使其能够流传千古。
2025-01-22
2025-01-22
2025-01-28
2025-01-30
2025-01-22
2025-01-22
2025-01-22
2025-01-22
2025-01-22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