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武术刊物上看到了一些文章,作者们坚信咏春拳就是永春拳,并且列举了许多所谓的“证据”。然而,在我访问广州、佛山、古劳和香港等地的咏春拳高手,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我认为这两种武功其实有着不同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咏春拳。由于咏春门派选择师徒传授非常严格,所以关于其内容的文字记录相对较少。关于这门武功的起源,有一种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名叫云游民间五枚法师在大凉山白鹤观隐居。在那里,他与当地豆腐店主严二二父女交好,后将技艺传给了严咏春。严咏春不仅技艺精进,还独自研练出一套以蛇与鹤斗争为灵感创造的手法和步法,这便是后来的咏春拳。
通过结合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和坠肘、宗鹤拳中的三角步以及福建少林拳中的敛臀高桩小四平马,严咏春最终创造出了以手腕快速变化为主的“手劲”,并形成了一套以子午线原理和箝肘动作为攻防核心的武功体系。这门武学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其实战效果显著,在当地声名远扬。
随后的发展中, 咏春拳被传给了粤剧琼花会馆的一些梨园弟子,如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陆锦)、高老忠等人。当时,这门武功并没有固定的名称,但为了纪念爱妻,传授者之一的人取名为“咏 春 拳”。
根据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的技术原则,咎 春 拳特点于短桥窄马擅发短劲,并且包括五大手法——“拳、桥、膀、指、掌”,以及身形步法如吞吐浮沉、二字箝阳马作为标志性特征。学习这个系统通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气功;第二阶段包括入门十二式、三套基本打击;第三阶段则涉及更复杂的手段,如练习各种姿势知觉。
此外,它还有一套六点半棍、一套两仪棍、一套八斩刀(又称双飞蝴蝶刀)。
至于永 春 拳,它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 永 春 殿,是南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全称应为 “永 春 派 少 林 拳”。至善禅师曾担任该殿总教头,他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将长桥大马改成了短桥小四平马。据说,当年南少林寺各个殿堂教授不同武艺,因此今天我们看到如此多样化的南派少林流派。而胡惠乾,则是在 永 春 殿精研一套柔克刚之技,被称为花拐,使其成为抗衡群雄的一个重要力量。此外,不同版本中还有提到火烧少林寺之后 至善禅师避难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