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术拳,亦称地术犬法或“狗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其源流可追溯至明代闽南白莲庵,由尼姑四月大师创造,并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在福州定居后发展至今。由于其独特技巧,这门拳种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评为我国稀有拳种。
地术拳既归属于寺庙传统的宗派系,又因其地域特色,被分类为长江以南的南拳体系。从其风格来看,它融合了南拳的低桩、扎马和刚猛之气,同时也展现出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之意。这使得它既似南非北,也似北非南,但最终表现在它的地面功夫——地面技击术,是其独有的灵魂和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标志。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更是获得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的地位。此外,它在武林中以模仿狗类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而闻名,其上、中、下三盘结合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腿法,尤其是在倒地后的自护能力和技击动作上表现突出。
此外,地术还具有仿生学风格,以弱胜强、高度发挥生物力学与运动力学原理,使得每一次对抗都充满变化与挑战。它集成了南北两家的精华,以及擒拿锁控技术,让每一招都充满策略性和实用性。
不仅如此,地术还深受专业竞赛场所青睐,其绝杀技被军警采纳用于教学训练,而其内在哲理则被应用于治疗养生等领域。甚至中央电视台这样的重要媒体也曾专题报道过这门稀有的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粉丝支持者。而代表团不断参加各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计划将其纳入部队公安训练内容,为社会服务,不断传承中华武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