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念头,过去亦被称作“三拜佛”,但仍以其旧名流传。所谓“三拜佛”者,是因为在古式套路中有一摊两伏的动作;而已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状的护手作为收回身前的动作。但由叶师及现实所传者,多为“一摊三伏”之法,所以不算真正的三拜佛了。
以“小念头”作为詠春第一首拳套之别称,其含义深远。当一名初学者启蒙之日,教者会告诫他:“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小念头,是要练者习时切勿有太多念头,或念头太大,可也不能全无念头。若杂乱无章,则必定马虎了事;若心存偏执,则必无耐性细加研磨。但练习时若全无思考,则变成外表华丽而内涵缺失。如此一来,即使练习数十年,也难以将此套路内各种招式之不同发力方法及在第一节的内功修为等心法练至最高境界,更遑论基本动作及其位置正确性的掌握。故有的练者虽名义上算是练习了数十年,但一耍出来,便显得笨拙,无比可言。
放弃固有的观念
据我个人见解,小念头当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咏春拳的精神本身就是与我国传统拳术截然不同的崭新拳法。
詠春拳是一种固定招式消解另一种固定招式的手段,因为咏春祖师明白,当对敌未必知道对方门派,从而即便你了解对方根基,也无法预知对方将用何招攻击。当对方突然施展出看似未曾谋面的着数攻击时,在电光火石般瞬间,你决计不会有时间去考虑应使用何招消解对方。在说到,即使明知对方将用何着攻击你,但遗憾的是,你并非与其同属一门派,你也可能偏偏记不得自己所学中的哪个招式可以消除对方的一击,那么岂不是眼睁睁看着敌人的拳脚打来,却连半点办法都没有?
百零八点
叶师以前,小念头圈套相传下来,有关于“百零八点”的秘密。本人曾经搜集资料,比对印证,最终发现其中奥秘。原来,每一个单独完成的一个动作被称为一点,如双手同时进行同样动作(如交叉梗手、双枕手、双摊手等),则被视为复合式计算两个点。而某些单纯单手操作,被视为单式计算一个点。不仅如此,一组独立使用各自目的不同的行动也不止一次重复,而只计算一次。这就像从左侧执行"日字冲拳"开始到收回到腋下之间的一系列操作,这已经包含三个不同元素,因此计入三个点。此顺序如下——"日字冲拳"、“由摊转圈"和收回,这是一个简单且独立的手势因此计算成三个个体单位。而再次拿开马后最初几组操作举例,“交叉梗手”转化成滚然后回到交叉摆出,然后收回这五步过程共四个重复出现且不断变化的情景,因此按照这种标准统计成为八个单位进行处理。
过去与现在
实际上,由于历史发展以及随后的变化,不同时代或地点的小笔想技巧也有增减。在香港叶问宗师之后,他教授给学生的小笔想技巧,与他在香港之前教授给学生们的略有差异。我不能断言叶宗师最初学习的小笔想技巧是否早已受过他的老师训导。此二位前辈(吴仲素和梁壁)以及其他一些高级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互补性。如果我们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本身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逐渐演变并融入新的特质,使得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