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通背拳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一部分。记得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就提到过“佑神通臂最为高”,而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解释说:“通臂,长拳也”,这说明当时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白猿通背拳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据老谱记载,这门拳法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创,并经过数朝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从此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流派。这一流派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七、八代人的精心传承,在京城广泛传播开来。
石鸿胜师徒关系紧密,他收了一群杰出的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先师学习的是经刘子英介绍向石鸿胜拜师学艺。他本身就是牛街回族,所以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流行。此后几代人的努力,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猿流派风格。
这种武术以猕猴之臂长及灵活如同动物般迅速为形象,以内外兼修的手法使动作既舒展又大方,既松弛自然又活力四射。内功则以道家的理念为基础,追求气化圆满和意境自然,如同鬼神寒冷一般。
身法方面要求头顶项领胸前空出,而肩部应绷紧,如负重担;手势则像琵琶骨一样轻盈活泼且快速变化。而呼吸要沉静并聚焦于丹田,意念悬挂于顶端;步伐则需要保持平衡,不偏离正轨,同时巧妙地进行擦拉步不换位置。
劲功方面,则强调出手需冷静而坚硬,并通过气血运行来醒觉身体;发力时要沾衣发劲,一指定位;技巧上则要求轻灵缓慢与柔软急促并存,冷快硬实与粘连随意相结合。
整体而言,我认为白猿通背拳对基本功训练极为重视,每一个招式都从活背打桩打袋开始。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才能达到一种身法顺畅而功力充足,让每一个动作都能顺畅无阻地展现出来。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古老而复杂的武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