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就有关于通背拳的记载,其中提到“佑神通臂最为高”,表明了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后来,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六路进行了详细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进一步证明了通背拳在明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白猿通背拳则是由唐末宋初的陈抟老祖所创,并经过数朝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随着时间的流转,这门武艺逐渐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一派,其特点是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在石鸿胜之后,他收徒弟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他们分别来自皮店、大夫和褶子等不同的社会背景,但都通过学习白猿通背拳获得了深厚的武艺。
这门技艺以猿之长臂为形象,以猿之灵动快捷为意,内外兼修,使得身法灵动而手法又精妙无穷。此外,它还强调周身运转与气血贯通,使得练习者能够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状态。此技术不仅重视身体力量,还注重内心修养,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追求气化圆满与意中传递。
具体来说,在身体功夫上,它要求头顶要挺直项领要放松胸前空旷,而肩部则需要绷紧,如同负担一样;两手如同星辰穿梭般相连。而呼吸方面,则要求吸入胸部沉稳气息,让气息落于丹田聚结心神,让意志悬挂于顶端;步法则需四六步并行,不偏离正轨,同时掌握擦拉步,不断改进;劲力方面,则要求出手冷静行气醒觉,让每一次出手都充满力量,同时保持轻盈活泼。
此外,该技巧非常强调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是从活背打桩开始,从根本上培养身体协调性和力量。一旦基本功扎实,再求技艺上的卓越表现。这便是中国古话所说的“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的真谛——通过不断地努力,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完成自己。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5
2024-12-17
2024-12-21
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