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拳,源自后唐、北宋时期的道家隐士陈博创制。陈博以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故后人称之为“陈希夷”。据说,陈希夷在西岳华山云台观中研读经典,融会贯通,将六合八法拳融于一身,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达百岁高龄。
其传承者之一是河南鹿邑县的李东风,他将这套拳技传给关杰、刘钧声等人;另有宋元通也精习此艺,并有园融、刘崐、李梨和张学礼等弟子。随着时间推移,这门武术逐渐流传至燕豫川陕一带。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一直隶(今河北)昌平黄花镇的陈光第不仅跟随李东风学习,还从李蝉道人那里学会心意神功。他集各位师傅之长,为八法拳增添了更多精髓。此外,潘致和与杨景群共同发展出名为“先天十二势”的变化医病方法。
辽宁铁城岭的吴翼翠则拜阎国兴为师,再次深造于八法中。他的两位老师虽然同源,但所教授的方法各具特色。吴翼翠将这些技巧整理并提升,使得这门内家拳技更加完美无瑕。
尽管如此,由于八法拳是一门高深莫测而且只向英豪传授的人手艺,它一直未被公开教授,因此对外界来说几乎是个秘密。但是,有志之士如梁子鹏和陈亦人的努力,使得这一武术艺术得以流芳百世,他们在粤港地区广泛传播此技,并吸引了一批新一代的练习者,如曾根、欧荣具和潘炎流,以及广西周树生的弟子们。
释义
八法拳是一种内家打击艺术,其特点在于以心意神气作为主导。在进行任何形式变化之前,都必须首先通过心意来引导动作,即使招式繁多,也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因此又被称作“心意八法拳”。
何谓?
体合于心:身体必须由大脑控制。
心合予意:大脑产生意识,大脑与意识必须保持一致。
意合于气:意识指导血液循环,使血液顺畅地运行。
气合于神:精神振奋才能促进血液循环。
神合于动:精神激发才能驱使身体做出运动。
动合于空:动作既要连续不断,又要达到一种虚无状态,让行动自然而然,不受限制。
何谓 八法?
气——行气集神。这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概念。行气需要活络脉络,让身体充满活力,同时集中精神到每一个动作上,以实现自然而非勉强的效果。当能量积聚时,就能够让身体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动作,而不会感到疲惫或失去平衡。这就是静态中蕴含力量,而活动中展现威猛,不论速度快慢都显得游刃有余,没有出现僵硬或松弛的情况,是既柔软又刚劲,可以同时保持稳定性与灵活性,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相守。一言以蔽之,就是用静默凝聚力量,然后再施展出来,让一切看似简单却实际上极其难度的事情都变得轻松自如,无需过分操控即可应付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