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网上视频中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盘架技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好像长江大海一样滔滔不绝,没有任何缺陷或凹凸,动作连贯而完整。他的每一举手、每一转身,都显得轻灵无比,而他的气势和神韵则更是令人难以忘怀。这对于我们学习传统太极拳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在太极拳中,每个拳式都是由多个拳势组成的。例如,在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的“揽雀尾”这一招,就由“左掤、右掤、捋、挤、按、向前推、后坐推”七个不同的拳势来完成。这些拳势体现了虚实转换的艺术,以及刚柔相济的内涵。在实际运用中,练习者们通常会使用“招”和“式”的概念来描述他们的打法,但实际上,这些招式都是通过不同的拳势来实现的。
著名的大师浦汉健曾说过:“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而京城的一位高级大师白旭华则指出:“杨家自己练与教别人练,其方法有所不同。杨家自己练时重视‘势’而非‘式’,这才是内家的根本。”
有些爱好者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只要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动作,便已达到流水行云般的效果。但这其实是一种肢体化或舞蹈化的手法,它并未真正理解太极内涵和其运功要求。如果没有正确理解 太极内部含义,那么即使技术娴熟,也只是表面功夫,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太极风格。
另外,一些人也可能误以为定型后的姿态就是停顿僵硬,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当我们仔细观察那些看似静止不变的人物时,我们将发现他们身体各部位正在发生微妙但关键性的变化,如松肩坠肘、中背拔胸等,这正是在发挥劲力并保持整体协调性。在小成阶段,“搂膝拗步”、“搬拦捶”的定型状态下,如果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那么这个定型便不是停顿僵硬,而是活力四射且充满潜力的状态。
当我们想要判断某人的盘架是否停顿僵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看对方是否能够使整个身躯下沉;其次,看看是否能让眼神跟随着身体移动;最后,当行动结束时,看看是否有一股如同水波飘逸又像风暴一般强大的力量。此外,还应该观察该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的精神集中程度以及整体协调性。如果这些条件都被满足,那么这样的盘架便达到了理想状态。
总结来说,“流水行云”代表的是心静体松,让周身协调无间。而重要的是如何贯穿全身,使所有部分成为一个完美整合的情景,就像火车车厢连接一样,以九大关节为主要节点点缀整个体系,使得每一次动作都表现出一种完美无瑕的感觉,同时又保持了运动与静止之间天然平衡,即所谓的一举动周身上下皆要轻灵。“贯穿”和“周身一家”,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得之一。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问题,则需要更多深入探讨,更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其中奥秘。
陈雄先生作为杨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他对這門藝術有著深厚的地道認識。他從林墨根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那里學習並練習,並獲得了中國武術六段證書。他對於如何將這種精湛技巧轉化為實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無與倫比的心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