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指导理论,正如宪法般为我们指明了行走和修炼的方向。没有这部《论》来引导,我们谈论太极拳就像在空中飞翔,不着地。"走架行功"中的“走架”意味着练习套路,“行功”则是指通过实践提升技艺。“走架行功”意味着通过练习套路来提高技艺。这里的“走架”既是达到技艺的手段,也是其载体。
要问为什么太极拳能从“走架”中汲取到深厚的内力?那必须依赖于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的智慧,它提供了规律与准则,要求我们不断修炼、不懈追求,以深思熟虑和细腻理解去领会它的奥秘。如果离开了这部《论》去进行“走架”,那么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太极内力。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紧密联系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的原理呢?又如何以它为指南呢?根据笔者的理解和体悟,这里有一个简单解释:
首先,要自然站好,整个身体放松,让心平气和,然后顶劲虚领,意守丹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感到身形如同融入天地,与万物一体。这时,一种灵光突现,使得双臂轻轻抬起,然后缓缓下沉,这个过程就是动静结合,无始无终,就像江河永远流淌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或曲或伸,每一种变化都完美无瑕,没有过头也没有落后,是一种自如自然、舒适流畅、挥洒自如的情景。而你的意念想象,让身形变得像水一样,当遇到阻碍便停止,当遇到刚硬之物便柔软相迎,从而顺应自然规律。这样你就会在演练套路上显得娴熟,无需多想,即可做出正确举动,这就是所谓的“着熟”。同时,你需要了解阴阳之道,对虚实有所悟,这样才能掌握真劲。这是一种非常舒适且悠闲的情境,可以说达到了神明的地步。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最终才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有四大要点:“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些都是进行“walk and practice”的关键要素。而当你运用这些原则时,如同搂膝拗步、披身伏虎等各式各样的招式,都能显得游刃有余,就像是白鹤展翅或者海底针一般;进退合一,如云手三次推手或者退步三次倒卷肱;轻盈若虹,如云似风;稳固不可动摇,如玉女穿梭或野马分鬃。此乃我知玄机但人不知,而我知道变化却让人难以捉摸;英雄所向,我仁者无敌。
最重要的是不要重视力量,而应该寻找一种轻巧、松弛、顺滑、高效的人生方式,那种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大成就在其中隐藏。而速度也不再是个问题,只需保持一种缓慢均匀圆润活泼的心态,那样即使面对逆境,也能保持镇定。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基本原则:立身中心正,以静制动,以老御众。如果双方都不肯妥协,则必然僵滞失去通透性——这是双重病症的一种表现。
如果不能将外来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么一定还未弄懂什么叫作双重病症。不克服这种疾病,就不会明白阴阳之间微妙关系。“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我的柔韧性恰恰决定了我们的黏附能力,“黏”并非躲避、“跑”的形式,它们本质上是不抗拒、“拼击”的状态,所以说,“‘走’即是我黏,我黏即是我‘走’”。它们相互融合、彼此支持,共同克服那些困难的时候,就是最佳状态。朝夕间练习这样的步伐,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便可以逐渐明白内部力量,并且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越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