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通背源流考:从陈摶到马晓合的轻功传承》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武学之道如同一条曲折的小径,每一个师傅都将其独到的技艺传授给心诚的弟子。正是这样的一段故事背景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门名为“通背”的拳法,它自唐末宋初便已存在,并经过数代师徒相传,最终在清朝时期,在牛街地区形成了独特风格。
据侯成鼐拳谱抄本记载,这门“通背”拳法起源于安徽亳洲真源人陈摶。陈摶字图南,以神游太山岭、长松下闻名,他与安期黄石辈论出入世法和不死药后,便弃家业携石鐺而去。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鹿皮处士,被告知五当山石崖可隐。他遂栖身于此,服气避谷二十余年,感五气龙君,得以睡法拳法。
这门睡法为运转法,而练习者必须运用十二周天之力,将其内化于心,再外发于形。这就是所谓的“通背”。据说,这种技术能够让练习者像猿儿般灵活跳跃,即使是在空中也能自由飞翔。因此,这门拳术被称作“白猿通背”。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猿通背”逐渐成为少林寺内的一项秘密艺术之一。在明朝万历十三年间,此技被慧可大师带入少林寺,并通过他手继续流传至今。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白猿通背”并非没有分支和发展。在清乾隆年间,一位叫鲁云清的人物将此技传给了山东潍县吉志通。吉志 通又将此技进一步教授给张洞峰。而到了光绪二十七年,由於清廷废除武举制,“白猿通背”这一艺术更是得到了民间广泛认可和实践。
最终,在牛街地区,一位名叫马晓合的人物成为这一技术的重要传人。他不仅继承了先人的精髓,还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得这一技术更加适应当地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了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打摔结合的独特风格。
总结来说,“白猿通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那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修炼养生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包含多种武术元素的大型系统,最终在牛街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具特色的轻功飞行技术。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满挑战性的历史故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武术的一次深度探究和赞颂。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5
2025-01-15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