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的丰富传统中,意拳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拳学,它源自王芗斋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创立。作为一门融合了形意拳精髓与各家拳术之长的特殊武技,意拳拥有完整且独到的训练体系。
王芗斋先生,字尼宝、宇僧,以晚年自号矛盾老人,是河北深县魏林村1885年出生的武学大师,他在1963年7月于天津逝世,享年78岁。在学习和研究拳术时,王芗斋先生不拘泥于派系,而是认为中国的拳术历史悠久,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成就,这正是中国武术得以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
继承着王芗斋先生衣钵的是他的弟子姚宗勋先生,他不仅使意拳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还将西方搏击中的工具如拳靶、沙袋等引入意拳训练,使训练更为丰富和有效。这对于中国武术发展史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姚宗勋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他接受了师父教诲,将中外武学融会贯通,并结合现代科学,把意拳训练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使他在功夫上达到了极高境界,为意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代传人物姚承光先生,是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之一。由于他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在40多年的磨炼中已达到化境。他接受过各种挑战,无论胜败都不骄傲。在姚宗勋先生指导下,他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体系,与众不同。
意念活动在意拳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因为神经系统受精神控制,因此“浑圆力”成为核心概念,即通过站桩等基本功锻炼,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用正确的心理状态去影响肌肉收缩,从而实现各种动作。此外,“松紧协调”也是关键所在,要既能放松又能紧张,不让身体僵硬或懈怠,同时要保证气血畅通、新陈代谢旺盛,以及内脏器官功能正常。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