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江湖中国意拳在社会的格斗场

王芗斋先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创立了意拳,这门特殊拳学是基于形意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家拳术之长而独创的一套完整训练体系。王芗斋先生,字尼宝、宇僧,以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逝世,享年78岁。

王芗斋先生对武术有着开阔的视野,不拘泥于派系,他认为中国拳术历史悠久,每个时期和地区都有不同的风格与特长。这正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他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学,并在形意拳基础上融合各家之长,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意拳。

继承者姚宗勋先生不仅使意拳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还将西方搏击中的工具引入训练,使得训练更为丰富和有效,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姚宗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对西方体育充满热情,将中外武学融会贯通,为现代化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代传人姚承光先生,是当今重要代表人物,其才华横溢、刻苦学习,并得到父亲姚宗勋倾囊相授。在其40多年的磨砺中,他接受了各种挑战,如必胜而不骄。以实事求是态度及精湛深厚功力为基础,他结合现代心理学等知识形成了一种独特教学与训练体系。

意念活动被认为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动力,而站桩作为主要训练手段,就是要通过静止状态锻炼,使精神高度集中,再加以诱导,从而强化正确条件反射并克服弱点,加速技能形成。此外,无论何种运动,都需要从慢到快、从不动到动这般渐进地进行学习,与意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总结来说,中国意拳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和散手组成,其中站桩分健身桩与技击桩两种,它们分别强调精神训练和技击准备。在这些基本功中,最核心的是以站案为基础,用精神假借来达到“松紧协调”,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并调整内脏器官功能。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