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神功松韵中的玄机

《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对“太极拳的放松问题”,请名家作了专题讨论。各抒高见,获益匪浅。最近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10上看到有人介绍吴图南的”松功论“中说:”凡练太极拳者,知松、沉为太极拳之重要条件。”“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特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吴老对“松”之一字之讲解,可谓穷极言词,用心良苦。

请恕笔者不敬。不管怎么解说,说来说去似乎宥于 “望文生义”之嫌,说到底还是一个“松”字的字面本意。但是,这个字面本意却蕴藏着深远的内涵与玄机。在太极拳中,“放 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放 松虽是一样的,但其实质应该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带有“术语”的色彩的。

我们平时的所谓“放 松”,就是“不用力”,而在太极拳中,如果只照这样做,其结果就会变成 松懈、疲软,以至精神焕散。这是不对的,所以,在太极拳中,“ 松”,除了①不用力,还要加上②用意,即在一招一式中贯注意念,使静态 的 “Mattness" 变成动态 的 "Mattness" 与日常生活中的 “Mattness" 具有本质区别。

可知,在太極拳 中,“ 放 松 ” 不 是 一般 的 与 “ 抓 紧 ” 相 对 的 日 常 行 为,而是一种化境。在《中华武术》名家讲堂上,有人介绍过一种叫做骨肉分离法的一种行气方式,这正是在气功中的广泛流传的一种行气方法。

我们把①不用力和②用意加在一起,它们并不就是 "Use Intention without using Force"? 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是练习基本方法。当我们将其融入到每一个动作当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简单的一个字——-Mòng(松)。为什么杨澄甫先生会特别强调要保持腰部柔软呢?因为腰部是身体中心,与全局息息相关。而且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呼吸和丹田内部气流的情况。一呼一吸,一升一降,都能构建起内外呼吸交替,从而达到内气潜转,这对于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冯志强老师曾经说过:“只有有一点‘Mòng’(柔),才能通顺地运转你的内气。” 在《十三势歌》的歌词里,也提到了:“留心腰部,每一次都问询腹部是否已然空净,让我感觉到我的精华正在逐渐腾发。”

因此,可以看出,“Mòng”的含义并不是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活跃、运动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错误地把它误写成了"Mòng jìng"(静)或"Mòng jìe"(静)的地方。而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种通过不断努力和修炼来达到的深层次的心灵宁静,以及身体上的舒展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太極拳 中 的 “ 放 扬 ” 包 括 从 浅 至 深,从局部向全体扩散下去。此过程包括①无 力 + ②有 意 = 无 力 有 意 = 有 意 = 运 气 = 以 心 运 气 = 以 气 運 身。这才能够真正揭开了那个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得多的一个字——— Mōu (矩) ——里面隐藏的大量玄机,并且明白为什么仅仅有一点 'mou'(柔),便能让你拥有通顺运转内力的能力。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只要你能跟随这条链条,你就能洞悉自己练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以及自己的内功如何深厚。如果你勤加自勉,不断探索,最终必将达到佳境。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