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周英南先生的《也谈八十五式与八十八式太极拳》一文,该文发表于《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1期。在这篇学术性探讨中,周先生对八十八式太极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而,在得出结论“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说句不中听的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时,我不能完全认同。
周先生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观点得出上述结论:
其一,周先生认为八十八式太極拳动作毫无技擊要素。我認為這個“毫無”是有偏見的。人們都清楚,太極拳在形體動作上的表現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十三勢,而八十八式太極拳的架構也是以十三勢為基礎構建的,任何技擊都必須以十三勢為基礎練出內劲,然后演變為幾十種內劲。而且動作可以通過熟能生巧而進一步實化,這是許多名家主張重內不重外、重神不重表、重意不重力的根本原因。此外,由於語言文字有限制,而且接受者也有倾向性,所以對語言信息應該保持開放態度,不拘泥於某些固定的解釋方式。
就以“白鹤亮翅”为例,这个动作实际上包含三个转换,如果练出拉撑拔、旋腰转腕,并将心意神气落实到位,那么怎么会没有攻防意义呢?
其二,周先生认为一些动作要领违背了太極拳理與法。然而,他使用“一些”的词语暗示,这仅仅是一部分动作,而不是大多数。这意味着对这些问题需要修改和充实,而不是完全否定。
我们应该回顾一下二十四势和 八十八势诞生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推广普及古老武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少数人走向群众,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代表了新中国初期推陈出新的精神,对健康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它具有全方位简练统一规范特点,对后来的传承创新产生巨大影响。
我本人和许多朋友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学习二十四势,然后再学习 八十八势,我们正是这些基础套路引领下的热爱者。如果没有这两个套路,我们可能不会去探索其他传统或普及套路。我现在六十岁上下,但仍然精力充沛健康良好,有很多年轻朋友们通过训练普及套路获得了健康体魄和技术本事,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广泛存在。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了 八十八势的一些不足之处:心意精气神训练强调不足,对循经合脉忽视;若干动作说明技术层面偏差;技击性缺乏阐释。但我们认为这个套路非常优秀,可以弥补二十四势较短时间训练不足,可以满足更长时间运动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还是业余领域都是很好的选择。
因此,我认为对于 八十八势 太极拳动作为调整补充丰富,在肯定的前提下适当修正,是尊重历史并满足现实需求的手段,不应简单否定。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