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中,有一种独特的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抱着一个球的姿势,这种动作尤其出现在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现代太极拳界常称之为“抱球”。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将其称为“抱手”,认为“抱手”是杨家的不传之秘。许多人认为做一个“抱手”的动作并不难,但要使这个动作具有太极拳所特有的沾粘连随效果,“抱手”确实存在着一层神秘。
实际上,“抱手”这样的姿势并非只有太极拳有,而几乎所有的武术都有类似的姿势。左手作为上手时,上手高可位于右耳旁边,稍低则在右肩前方,再低则在右肘以上;两臂斜向相对的距离可以开也可以拢,只需保证它们处于攻击待发的状态即可。其他武术通过这种姿势明确表达了保护上盘和下盘,以及准备攻击的手法。而太极拳中的“抱球”,虽然也有类似的意图,但它有一种特殊的手法——接劲与沾粘连随,使得这一意图能够实现。
接劲就是像接住蓝球一样,不让敌人的攻击发生撞击,然后立即实施沾粘连随,使得敌人因为自己的动作而形成背势,即使被引进落空。这是一种全新的武术技巧,在其他武术中找不到。此外,用其他武术方法做出的“抱球”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效果的。这就意味着姿势与效果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杨澄甫先生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两臂圆撑成掤,就是古代太極拳谱所说的开合按勢怀中擁,這裡面的擁指的是擁月,也就是擁球。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太極拳譜早已明白地指出了 太極拳始終保持的一個特征性姿勢就是「擁球」姿勢。在進行任何動作時,都不是沒有「擁球」,只是有時候所持有的「波」大、有時候則小而已;兩臂上下斜向相對,上一臂位於另一臂肘之上約與肩同高,就形成了一種稱為「開合按勢怀中擁」的動態形態,是實踐套路練習後,可以發現許多人不知此「秘」。因此,可以說每一個真正懂得 太極 的練家都是能夠將這個動態完美融入到他的套路中的。
然而,有些人卻誤解了這個概念,他們認為把兩臂像是在握著一個固定的大小不變的小珠子,這樣做確實是不正確的。但因為有人以錯誤方式執行,所以才會將它抹殺掉。不過,就像數學計算偶爾會出錯,我們不能因為計算失誤就推翻整個人類智慧系統。有些前輩練者雖然他的體內反應並未達到正確狀態,但是他仍舊能夠準確地執行這個動態,因為他知道如何通過身體微妙的情況來影響結果。
總結來說,這種認識將 “ 抱杯 ” 作為需要清除的事物,是完全錯誤的。在揽雀尾左掯 “ 抱杯 ” 中,我深刻體悟到以下幾點:
揽雀尾左掯 " 抱杯 " 時,由於轉身方向由南轉至北,所以我需要讓我的右腕隨著身軸旋轉,並且避免主動用力,以便更好地應付敵人的攻擊。我發現很多練家都忽略了這點,他們通常會以車輪般旋轉肩膀來完成轉身,而不是讓整個身体跟隨自然旋轉。我理解到,如果我們想要達成有效率且安全地化解敵人的攻擊,那麼我們必須允許自己成為攻擊範圍的一部分,而不是試圖避開它。
正確無误地進行 " 抱杯 " 不僅關乎於軌跡,它還涉及到了運動方向。我注意到很多練家只專注於維持他們的手部位置而忽略了整體運動。他們通常會移動他們的手臂以配合自己的軌跡,但是如果他們同時忘記放鬆自己的肩膀,那麼他們就無法完全貼合 " 開展緊凑 " 的原則。如果我們想達成良好的技術,我们需要讓自己更加柔軟,並允許自己被迫走入危險情況,以便更好地控制局面並導致敵人陷入困境。
最後,我了解到了當我進行 " 抱杯 " 時,我需要讓我的雙腿與腰部一起與我一起旋轉,這樣才能保持平衡並準備好迎接任何可能發生的衝突。我也發現很多練家都忽略了這點,他們通常只專注於維持胸前的高度而忘記了腿部和腰部是否同步移動。如果我們希望提高技術水平,那麼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將所有部分連繫起來,以建立一個強大的防禦機制。
總結來說,《論六十四式》的作者提到的每一步驟都是重要的一步,每一步驟都包含了一些細節,它們決定了一次打敗或失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你必須深刻理解每一步驟,並且要根據你的感覺去改進它。你不能單獨依賴書本上的教誨或老師的心血,要經過自己的實踐去證明你的能力。在最後,我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犯錯,因為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不斷追求卓越,即使是在最艱難的地帶也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