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拳法之美:八十八式太极拳的价值与挑战 - 正视
近来,我有幸读到周英南先生在《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1期发表的《也谈八十五式与八十八式太极拳》一文,深受其对八十八式太极拳存在问题的学术性探讨所启发。然而,对于周先生得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说句不中听的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一结论,我持有不同意见。
周先生认为这套拳法缺乏技击要素,这一点我认为是有待商榷。尽管动作形式上的表现可能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们是建立在十三势基础之上的,能够通过练习逐渐内化为多种内劲。这一观点在许多传统大师如郑曼青、叶大密、李雅轩及李和生、李德印、崔仲三等人的著作中都有详尽阐述。而且,动作本身可以通过熟能生巧不断提升和演变,这也是很多名家提倡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表、重意不重力的核心理念。在接受信息时,我们应该避免被局限于表面的理解,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即便解说中的语言有限,也难以完全捕捉到动作背后的技击意图。
例如,在“白鹤亮翅”这一动作中,如果能将拉撑拔结合旋腰转腕,并在松沉中拔腰展翅,同时确保心意神气落实,那么这样的动作如何就没有攻防意义呢?至于杨澄甫提出的十要素,如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等,eighty-eight-style 太极拳同样强调这些要素,这一点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描述清晰可见。
另一个理由是周先生指出某些动作要领与太極拳理或是武术规矩相悖。我注意到了他使用“一些”的说法,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动作都是如此,而是在部分情况下存在误区。我认为这只是一小部分的问题,而不是整个体系的问题需要彻底否定。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eighty-eight-style 太極拳作为二十-four-style 的推广而产生,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简化易学为特点,将古老武艺带给了更多人,其普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当初出版的《太極運動》(大量发行)书籍,不仅讲述了保健作用,还强调意识引导以及放松等要点,是对传统经验与中华民族养生智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外,它具有全方位性、简练性、高效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持久。
我的朋友们从青年开始学习二十四style 和 eighty-eightstyle 太極拳,他们热爱并钻研这个古老艺术,从未感到枯燥无趣。即使走过弯路,他们仍然保持健康活力。这证明eddy style 太極拳对于普及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技术层面或其他原因而否定这种宝贵资源,那将是一个遗憾。
当然,我也承认eighty-eightstyle 太極炮有一些不足,比如对心意精气神训练不足,以及解说中出现偏差。但我相信,只需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丰富,就能保持其优秀地位,因为它弥补了二十-four-style 训练时间较短的问题,可以满足更加充分运动要求,无论是在专业还是业余领域,都非常有益处。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eighty-eightstyle 太極炮应正视其价值,同时积极修正不足之处,而不能简单否定其存在。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