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顺昌县第三届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演练大会之感悟-咏春拳法在社会中的应用体验郭素萍

我在学习杨式简化太极拳、剑、扇这四项武艺已有四年时间,共计二十套套路。自从去年国庆节开始习练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了。这一年中,有时我会因为过于注重内心的意念而急于求成,从而导致身体和四肢失去了松弛,使用了蛮力,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劲。而有时,我则只顾外形的圆润和活泼,却忽视了内在的修养,使得转腰不够,无法稳定意守丹田。

目前我的进步相对稳定,但这种双重现象仍然常发生。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是否应该放弃,这门拳法似乎很难掌握。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张则理师傅,他是2013年的体彩杯福建首届传统武术争霸赛福建省首届传统武术展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他耐心地教导我拳法,并反复示范,为我增强了练习信心。

按照张师傅的教学方法,我逐渐意识到要同时练习意气神形,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的初学阶段,我认为不能仅仅思考呼吸或气息,而应该专注于动作和开合之间的连贯性,用意念来支配动作,以达到外形规范且顺畅。此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变的手段。

目前,还需要努力完善第一阶段(根据林啸寅老师在顺昌县第三届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论培训讲座)。太极拳入门应从放松开始,我发现放松是一种深奥的情感,它与功力的增长和内劲取得密切相关。当我们放松时,不仅要让肌肉皮肤关节松弛,更重要的是,让五脏六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也跟着放松,即使是心里,要保持宁静。

为了练好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无限状态下,当丹田气机充盈并下沉时,要通过膝关节逐渐将松散带到手部,即横向纵向同时进行整体性的松开,然后再次施加胸肩部位的 松沉作用。接下来,通过腰膝部位进行进一步放松,同时用意念指挥两背形成十字状,逐渐实现上下的合并左右方向的一致性,以及上虚下实状态。

当身体完全放松后,上下合并左右方向都能流畅运动,同时确保手部拥有向外扩展力量,即便最后释放也不会丢失力度。眼神要内敛,而身体脊柱与头部则需形成拔出的姿态,以顶劲支持整个身躯,同时腰胸肩膀保持灵活性,使得腿部非常坚实,而上半身却显得轻巧灵活,如同落垮般自然舒适,每一步都能够融入整个体系之中。

这样的训练方式让我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内脏器官微妙移动上,以此引导外形力量变化,同时注意转换关键处,将丹田内部转化为气沉丹田,与其结合以期达成全面的同步效果。这是我每天练习中的目标——利用这样的方式培养自身内功,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疲劳,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提升自己。

随着不断探索,我明白了一些基本原则,比如“用意不用力”、“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垂肘”、“ 松腰合跨”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更好地把握技击之道。如果只是口头上的描述,那就只能算是一种表面层面的理解;只有亲自实践,在自己的身上才能真正体验到这些概念所蕴含的心智挑战。我每次训练都会带着问题去探索,一边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部功夫,一边规范各个招式,使得个人生命得到双重修炼,并享受一种持续更新但又永远新鲜的事物,从静止产生生动,从忙碌走向清闲,最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一种既趣味无穷又欲罢不能的事情。

每一次小小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慷慨提供指导给我。我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总是给予新的挑战;当我的打法出现偏差时,他们耐心细致地指正错误,对待技术透露出毫无保留的一片真诚。我认识到,在这个快速发展、高效率要求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中,这样的精神境界、风度情怀及师承标准,是何等高尚,也正是传统美德的大师风范,也是我尊敬教师楷模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学习混元太极拳,我享受到许多甜蜜,如改善肠胃功能工作后的休闲生活,以及学会做人做事要有度。在工作间隙,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却富含哲理的小活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身心健康。而对于那些对此感兴趣但还未涉足的人们来说,现在提早(35岁)进入这一领域,把握机会,让自己慢慢品尝其中独特之美,并尽快找到那份平衡点——从紧张忙碌走向淡定宁静,再由宁静往深邃智慧迈进。在这个浩瀚宇宙里,大海就是我们的终身宝藏,每一条河流都是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条道路。我越深入了解,就越发现自己渺小,但这也是让人更加渴望继续探寻未知世界的地方。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学者,但未来我将更加谦逊虔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小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