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教授的太极拳技能形成阶段教学步骤与原则武术中的12个基本动作是什么

一、太极拳技能形成的阶段及教学步骤

关于太极拳技法的形成与阶段划分,前辈有不同的阶段论述,如王宗岳《太极拳论》:“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劵而阶及神明”;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根据运动生理学常识,可以知道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大脑皮层建立巩固与恢复活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阶段,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严格时间并间隔地交替发生,从而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一种统一性叫做“运动动力定型”。建立起了这个定型后,可达到肌肉收缩和放松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进行,并符合动作所要求的规格。

下面把运动技能成形阶段与太极拳技巧成形段落及教学要点逐一比较,如下表:

二、太极拳教学原则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要让学生参与学习,使之成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心智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在教练指导下的练习或自我学习都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理论,以特定的方法进行训练,以调整内部机能增强体质为目的。

(二)重视直观性演练领做结合

由于每一个动作包含很多因素,如手眼身法步配合以及精神气意劲统一,上下协调节奏变化等,都给学生带来困难。在教学中不仅要采用示范,还需借助录像图片等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模仿观察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使用动作名称加强语言记忆帮助迅速学会和掌握。

(三)内外练养结合

武术讲究“内修外养”,追求形神兼备。其表现为既追求外在形式美,又追求内在精神美;既强调“外练筋骨皮”,又强调“内修气血精”;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形成独特理论。而古代贤哲所追求的是将武德知识修养与经世安民相结合,将武术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以套路基础培养能力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级选手,都必须抓好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是提高技术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也是重要目标之一。这意味着技术传授和能力培养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情景,也是对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需求。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利用代表性的动作分析技术应用,为提升整体水平提供支持。

(五)注重传授技术培养能力相结合

此原则实际上关乎整个人才成长流程,它涉及知识积累巩固智能培育之间关系。一方面需要通过基础知识储备技术传授,为未来学习工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发创新思维,对待新挑战保持开放态度,这样才能促进个人不断进步。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在初期还是更深入层次,一致遵循这一原则都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技巧,最终达到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基本动作以实现身体平衡和灵活性的境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李秀教授及其教诲,或许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资料或者直接寻找他本人获取更详细信息。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我们已经足够了解了他的主要思想内容。他提倡从简单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从易到难,而不是急于求成,这样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