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由王芗斋先生于20世纪初期创立于北京,基于形意拳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家拳术之长。王芗斋先生,字尼宝、宇僧,以晚年自号矛盾老人,是河北深县魏林村人,1885年出生,1963年7月在天津逝世,享年78岁。王芗斋先生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他认为我国拳术历史悠久,每个时代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长,这正是中国武术繁荣兴旺的原因。他用毕生精力探索并研究了拳学学术领域,并在20世纪40年代在北京创立了意拳。
在继承者姚宗勋先生努力下,不仅使意拳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将西方搏击中的各种器械大胆引入训练中,从而极大丰富了训练体系,加强了效果。这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姚宗勋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对武术与西方体育充满热情。他得到了芗老之衣钵后,一生谨遵师教,将中外武学融会贯通,与现代科学结合,把中国意拳训练核心和现代运动精华以及东西方训练方法融为一体,使他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境界,为意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代传人物姚承光先生,其才智过人、刻苦钻研、善思谋策,更受到严师慈父姚宗勋倾囊相授。历经40多年的磨炼已功臻化境。接受中外高手挑战虽必胜无骄态。在姚宗勋指导下,以实事求是态度及唯物辨证法则为基础,加上现代心理学、解剖学等知识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与训练体系。
意拳重视“精神活动”(即“用心”) 在锻炼中的作用,认为任何运动都是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结果,因此以站桩为主要训练手段要通过静止状态下的锻炼使精神高度集中,再加以诱导从而不断强化正确条件反射和克服弱点,加速技能形成。此外,无论何种动作学习都需从慢到快,从不动到动,这与整套技艺修行是一致的。
此外,还包括试力(含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多种综合性訓練方式,如站桩健身桩技击桩两种形式;试力的空间延伸;走步摩擦步要求身体平衡转换;推手双人试力对抗牵制对方有效打击;散手徒手搏击检验综合体现。这些皆构成了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意式内功气功体操技术理论体系,是培养掌握“浑圆力”的关键所在。而实践证明这种全面锻炼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整体能力。此乃当今世界各地 武林高层次竞技运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