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阅读一系列关于武术的文章,提到咏春拳与永拳之间的关系。这些文章声称咏春拳就是永春拳,并提供了许多“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两种武功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谈谈咏春拳。这门功夫过去非常严格地只传给特定的徒弟,因此关于它的记录很少。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它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少林五枚法师创立。在那时,他寄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白鹤观,与当地豆腐店的主人和他女儿严咏春相熟。后来,五枚法师将技艺传授给了严咏春,她又从福建永春县方七娘那里学习到了“龟背鹤身”等技术,最终创造出了以手腕快速变化为主的独特风格。
咏春拳不仅强调动作协调,还包含了一套独特的手劲理论,以及如何利用静力制动、柔化刚劲、逢甩必冲等技巧。在实战中,这门功夫以策略取胜,而不是依赖力量,所以它在当地迅速获得了盛誉。严咏春将这门功夫传给了她的丈夫严博球,他们定居广东南雄县,并将其教给了一些粤剧演员。此后,这门功夫被命名为“咏 春拳”。
咏 春派 的 特 征 是 以 “ 短 桥 窄 马 ” 为 主,擅长发挥短距离内力的优势,同时也重视气功修炼,以达到 “ 肾 气 归 元”的境界。这门学问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气功;第二个阶段包括学习基本十二式和三套练习;第三个阶段则是深入掌握高级招式,如鹅手和知觉练习。
另外,一些器械技巧如六点半棍、二仪棍以及八斩刀(又称双飞蝴蝶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至于永成派,则源自福建泉州少林寺中的永成殿,是当时进该殿所习的一种南派内家拳术,全称应为“永成派少林拳”。至善禅师作为该殿总教头,在他的影响下,将长桥大马改成了短桥小四平马,从而形成了今天流行的一系列南派少林各家的武艺。而胡惠乾则在西关城外医灵庙前的田心坊西禅寺处授予人此道,使得 永成棒术得以流传开来。
因此,我认为通过拜访多位专家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两者都属于中国古代武术,但它们确实有着显著差异,不可混同。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这两种武技,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独有的历史背景、训练方法及应用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战斗哲学。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