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林最厉害的拳法:太极双重打击之谜
(一)这些对“双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古代太极拳经典《太极拳十三字用功诀》中有这样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因此,凡学习过这段经典论述的太极拳习练者都知道“双重”是学练太极拳必须绝对避免和克服的大忌。但“双重”是什么?所有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没有具体明白的解释清楚,只是在王宗岳《拳论》中提到,“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阴阳”很显然是一种技术行为,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属于抽象的“阴阳”,因此很显然这是指造成“双重”的一些技术因素,不是指《周易》中的哲理。“须知阴阳”显然就是“必须知道造成双重之原因”的意思。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有意无意地、牵强附会地用《周易》上的泛义解释这个问题,这弄得这个问题越被解释越令人糊涂。而对于“双重”究竟是什么?现代太极拳界也有人五花八门地解释,有三种主要观点:
①将“双重”理解为敌我之间力量互相平衡,即使力量大但动作不当,也可能导致对方反手而攻,这叫做人有力我亦有力,从而发生了力的顶抗。
②将其理解为两脚平均承担自己的体重,那就是两脚不分虚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套路中都存在,如起势、十字手等,但即便到了懂劲或神明阶段,这种状态仍旧存在,而且在推手、散手等实战中也会出现。
③将其理解为同侧的手和脚既非完全虚也不完全实,那就是不是按照正确规律行走。这一点在杨式和陈式各有一些套路符合这样的标准,比如揽雀尾掤或单鞭等。
从分析来看,上述三种解释并非准确。第一种以力相抗虽然重要,但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第二种两脚均衡承载体重大概率上不会导致失败,但忽视了其他因素;第三种同侧手足均衡分布也有道理,但需要更深入细致分析。此外,每个人的身体结构差异都会影响这一点,因此简单机械性加以应用是不够的。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个人特点调整适合自己的一般原则,并且要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内外兼修能力,使得技巧与自身状况完美契合,以达到真正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