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日拜访了广州、佛山、古劳、香港等地多位咏春拳的高手,并研究了大量资料,发现关于咏春拳与永春拳的说法存在差异。首先,我将讲述咏春拳的由来。由于咏春门派对门徒的选择非常严格,因此传授的手法和步法大多是口头相传,而不是书面记录。在清朝嘉庆年间,少林五枚法师云游于川滇交界的大凉山白鹤观,与当地豆腐店主严二二父女深厚友情后,将武艺传给了严咏春。此后,严咏春在不断修炼中悟出了以手腕快速变化为主的“手劲”,并结合蛇鹤相斗特点创造出以上肢动作为主体、子午线原理和箝肘作为攻防核心的独特技击理论。她总结出的“来留去送,以静制动”等技击原理,使得该派在实战中不仅力胜,更以智慧取胜,在当地声名大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咏春将此套拳授予丈夫严博球,他们定居于广东南雄县,并将这套秘籍传授给粤剧演员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以及高老忠等人。当时,这套拳还没有名字,但为了纪念爱妻,严博球命名为“咏春拳”。
另一方面,“短桥能运气,长桥能自保”的技击哲学使得 咏春派成为擅长发挥短劲的一流武术。其主要特色包括五种基本手法——“拳、桥、膀、指掌”,以及身形步法中的“吞吐浮沉”和“二字箝阳马”。学习内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气功;第二阶段包括入门十二式和三套完整锻炼;第三阶段则涉及到练习鹅手提高知觉能力,最终达到一百零八点木人桩之境。
至于器械训练,则涵盖六点半棍、一套两仪棍以及八斩刀(又称双飞蝴蝶刀)。
而永春拳,又名福建泉州少林寺永 春殿内家打底,是当时进永 春殿习武者所习的一种南派内家打底,全称应为“永 春派少林内家打底”。据说,当年的各个小庙所教授之武艺并不相同,因而今日有众多流派。这套打底,由至善禅师根据自身经验改良,从长桥大马转变为短桥小四平马。据记载,当年方世玉师弟胡惠乾精研一套以柔制刚花样的招式,即今所谓之永 春花剑,最终使此招流传开来。而至善禅师曾避难广东之后,其 武术也被民间所采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两者都源自中国古代武术体系,但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有的风格。此外,不同地区之间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俗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缩影。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22
2025-01-2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