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就有关于通背拳的记载,其中提到“佑神通臂最为高”,表明了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后来,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六路进行了详细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进一步证明了通背拳在明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白猿通背拳则是由唐末宋初的陈抟老祖所创,并经过数朝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随着时间的流转,这门拳法逐渐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一派,其特点是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在石鸿胜之后,他收徒弟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他们分别来自皮店、大夫、中医界以及牛街回族和白云观等不同背景,但都共同学习并深造这门技艺。
马晓合是这一派内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师从刘子英介绍而来的石鸿胜,还因为他的出身于牛街回族,所以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传承。这一地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格,而且还融入了一些本地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白猿通背拳以其仿猿之灵快和内外兼修著称,它要求动作要舒展大方且松活自然,同时要探背松肩,使得手法既精妙又多变。此外,这门功夫还强调内修,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追求“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的境界。而身体姿势则需要头顶项领胸前空,以便于气血贯穿全身;呼吸则要求吸胸沉气,让气落丹田聚结心神;步法需要四六步保持平衡,而劲功则要冷静出手,用沾衣发劲来增强力量。
此外,白猿通백打袋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拔步阴阳掌等方式锻炼手臂力度和速度。总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看出白猿通背拳是一种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大型武术系统,它不仅技术娴熟,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体魄锻炼,因此被誉为武林中的绝世佳品。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