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师傅论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现在流传的杨氏太极拳,既有丰富的套路,又蕴含深厚的功效。若能持续练习,便对身体大有裨益。练习者均需遵循特定的要求,因而练法亦各异。比如,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需求,就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实践时必须明确区分这两种练法,以免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无意中涉及技击,或在学习技击时忽略了养生的要义,这样做不仅达不到预期,还可能产生副作用,最终走向歧途。
因此,我们必须精通以上七个步骤及其相应的动作和节奏,才能逐渐领悟到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一旦明白了技击与养生的双重要求,就能知晓什么是伤害、什么是修复。把这些界限清晰后,还需考虑自身体质的强弱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或其类型,即根据自己的状况采用合适的训练方法。在进行养生型拳架时,如果没有将技击元素融入其中,本身内劲即神、意、气就难以得到舒适流畅,而内气也难以增长,从而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而对于技术型拳架,如果缺乏充实且圆满的内劲配合,那么手势就会失去灵活变化、得心应手及运用自如,这说明技击与养生并非可以分开的事物,但在锻炼时仍需明确区分,并将二者的方法融合,使之不致于造成伤害。
为什么杨氏太极拳中的套路没有将养生与技击完全隔离?原来,在每一招中都包含着同时展现出的技术与保健元素,因此我们必须先掌握理论,然后通过实践去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到它。
虽然太极拳门派众多,其内容却始终围绕阴阳协调之理,不外乎为培育身心健康提供一种完整系统,每一个姿势动作虽繁杂,却能够归纳为营造良好环境以促进身体修复(即所谓“知己之功”)和防御能力提升(即所谓“知彼之功”)。
至于技术型与保健型之间差异,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要求:
技术型开手要小巧灵活,要求紧密结合;保健型则追求舒适展开,以身带手。
技术型需要螺旋状侧面打开,以球心作为目标,力求钻穿劲;而保健型则倾向于平面的展开,以球皮为目标,追求松沉劲。
技术型强调腰部微转,为实腿准备;而保健则注重腰部大换,让移动更自然。
关于如何在技术性的套路中寻找符合保健需求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在思想上,要坚定地认为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种为了健康打造的人类艺术形式,因此不能带有一丝敌对的情绪,因为那会让你不知不觉地走向了一种更加针对性的锻炼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每一个姿势都不应该过度追求,也不要贪婪过度,不断调整,使姿势保持自然状态。如果违背这些原则,则容易导致某些姿势变得僵硬或者停滞不前。这一点被称为“每个动作都不偏离中心”,即避免任何方向上的过度运动或停留,从而保证了内部气息流畅无阻。此外,在所有动态状态下,都要保证内部气息保持舒缓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因为姿势变换而引起波动。这点被形容为“静中的活动,是最完美的一次活动”。
此外,还要注意久坐会使人体进入阳刚状态,而久站会使人体进入阴柔状态,所以一定要找到平衡点,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使得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轻松自如,无论是在放松还是运动的时候都不会感到疲惫或压迫。这样的锻炼方式便可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受损。
最后,对于那些专注于保护自身安全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更具攻击性但又易学易懂的风格,如使用力量较大的施力点直接攻击对方,或是在对方发招之前迅速反制。但这种风格往往只适用于初学者,因为它们简单直观,而且容易学会。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技能,那么还需要花时间加深理解并掌握更多高级策略,比如如何利用空隙等待最佳机会发起攻击,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攻防能力等。而对于那些已经熟悉长拳基础后才开始学习太极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会尝试结合长拳中的基本功夫原理,与太极中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这样的训练方式既能有效提升个人武艺,又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太极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层面和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