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研究太极拳者众多,有些观点颇为精辟。然而,深入探究李小龙的太极拳教授法,却是鲜见之谈。我是一名从事此领域研究的学者,但我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套路或动作的教授,而是在于另一个层面的解读。
推广太极拳的人中,也有不乏犯下严重过错者。杨公澄甫和顾留馨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在推广过程中,顾师遭遇了一个意外的问题,他的妻子也开始学习太极拳,这一举措直接影响到了全国范围内对太极拳的传播。
江泽民主席曾经提倡人民学太极拳,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高速度培养,一时间出现了大量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员投身到教书岗位上。这导致了一批又一批初学者急功近利地学习,然后再快速成为教师,从而掠夺了真正内容丰富的心得体会,只剩下表面文章。
顾留馨先生后来向我诉说这段往事时,脸上流露出无奈与遗憾。这类问题最终也发生在香港,当“非典”疫情之后,香港出现了一种荒谬的情形,即通过交纳几千元即可获得教练证书,并迅速在某些机构找到职位,但绝大部分教练都不知道根本道理,因此无法有效地教授学生。
在各类比赛中,更是以外家拳标准来挑选胜手,如架子盘得低、腿踢得好等等。董英杰先生即使参加比赛,也可能难以拿到任何奖项,但他的网上短片展示出的境界却令人钦佩,无疑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地步。
讲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少林武术和内家武术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前者从外部开始,其实质是在身体表面进行锻炼;后者则从内部出发,以修炼心灵为核心。而我们所说的每个人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是否能够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将假象转化为真实,不仅仅局限于外形上的变化,而是要达到一种内心状态和生存方式上的转变。
因此,在不同的派系之间,就会因为不同形式而产生分歧。但其实质并没有改变,每个人想要取得成就,都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去完善自己的技艺,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从而永远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地步。
对于那些只注重外形、忽视内涵的人来说,他们永远无法触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松透”。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让身体变得像土壤一样松软,同时保持空气流通,这样才能产生运转,使一切运动都能顺畅进行,就像植物需要空间才能生长一样,空气才不会被阻塞,从而不能形成风力或光合作用一样。
这种理解,对待体育锻炼尤其重要。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门运动时,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哲学,那么我们的努力很可能会白费,最终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许还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膝盖受伤或者其他健康问题。此刻,我们应该意识到,“健身”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肉体上的强壮,更重要的是为了精神层面的提升,以及整个生命质量的大幅提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所谓的“健身”,实际上就是浪费宝贵时间和资源,用错误的手段追求错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