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路出真功
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即功夫都是从套路当中练出来的。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训练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練。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学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发力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过渡训練。就传统太極劍或打手而言,是非常强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模式,而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練。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訓練,是對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擊角度、距离、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與打擊能力等方面全面考驗。而且,這些訓練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種訓練模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它們功效真正獲得 太極劍實戰技巧。
二、把握意境与体现内涵
有些人习炼太極劍不是以技击实战或修身养性的目的为根本,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高难、新颖、高大上,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这类现象特别严重,在表演中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其余一切都不计较,这样的评价标准完全忽略了技术与内涵之间微妙关系,也忽视了作为武术的一门学问,它应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
这正如佛家讲究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但我们的很多人却只关注结果忘记过程,他们认为只要外表美观就算完成了一次好的演示。但这种理解完全误解了武术这一门艺术,它更关注的是内部力量与精髓,而非单纯外表展示。武术并非是一场简单舞蹈,它需要通过长时间磨砺才能够真正体现出自己的内核和韧性。在进行任何形式运动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将心态调整得恰到好处,从而才能真正实现身体上的转变和精神上的提升。如果仅仅停留在形象上,那么即使再精细再完美,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因为没有经过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将整个过程融入到自身灵魂深处,就像是在画一幅画时忘记要颜料一样空洞无物。
三、高瞻远瞩与技术积累
古代名士说:“先知后觉”,这句话虽然主要用于谈论历史事件,但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武术来说也是很有启示意义。当你站在静谧的小径上,看着那遥远的大山,你可以感受到风吹草动背后的奥秘。你可以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你可以看到那些小小的事物背后隐藏的大智慧。你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加强大,你正在逐渐掌握更多技能,你正在成为那个能够面对未来的勇敢的人。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达到这样的高度,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阶梯,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进步的一环,让你的心灵得到洗礼,让你的肉体得到锻炼,让你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是一段艰苦卓绝但又充满希望的人生旅程,每一步都值得你去珍惜,每一次都值得你去回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战斗中,都不会因为缺少准备而感到束手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