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路出真功
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即功夫都是从套路当中练出来的。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训练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練。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学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发力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过渡训練。就传统太極劍或打手而言,是非常强针对性的,有着实际操作模式,并为实际运用而设定。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訓練。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打击能力等综合素質培养。
二、把握真意
有的人习学武术不是以技击实战或强身健体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去追求高难、新颖、美观舒展、大方,以此作为竞技时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这类现象尤其严重于表演领域,因为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而真正打出的招式与 太極劍譜往往貌合神离形神相悖,无顾乎是否符合 太極劍 本义。这一切恰恰违背了傳統 太極劍 拳法合理性破坏它原有的功能。本義指的是各個動作都應該完全符合基本間架結構正確運動,如果破壞這個基本結構,就違背了使身心陰陽平衡功能。正如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家講究種下什麼樣因緣即得什麼樣果報,習學武術一旦偏離了武術法門主線,便無法體現出 武術 的內涵與真諦,也無法得到習學 武術 理應產生的效果。
還有些人為增加表演效果尽力顯示 武術 中發力的任意增加弹抖。而事實上,這種刻意為之錯誤地理解了弹抖力量,大大過於它在 武術 中實際所占比例。在迅猛實戰當中也不會那麼多時間可以讓你隨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的一瞬間把力拋出去,那時候你的對手可能已經給你造成傷害,你只知道被對手打到了哪裡去了。但這種彈抖只有適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實際上是一瞬間把力拋出去,但不是像您想像那樣一個輕鬆悠閒的小動作,它是在您準備發揮您的全力之前快速將您的力量投射出去。我們需要的是從靜止狀態開始,一瞬間爆發全部力量,並且要記住,您並非唯一一個進行攻擊的人,因此我們必須準備迎接所有形式來自分散這股力量。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點,我們將會失去控制並陷入混亂。在速度與反應方面,這些都是考驗個人技術水平的地方。”
三、高级工艺探索
古代名将云:“兵无常势,有变则异。”换句话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保持灵活适应变化的心态。此理也适用于现代我们修炼武术的情境。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应该继续向更高级别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比如通过观看不同流派的大师们进行教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提供方向和依据。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模仿他们的一些精湛技巧,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个人风格中,从而达到既保持自身特色又能够与众不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对方动作规律,同时学会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以实现最佳战斗状态,这对于提高个人技术水平至关重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模仿即可获得成效,要达到真正掌握技术必须经过长时间勤奋学习并不断尝试实验验证才能达成目标.
四、高超技能发展
很多人认为修炼武术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脚协调程度,或许还因为喜欢其中带来的那种紧张刺激感。但这些都只是修炼过程中的小小收获,最终目的是成为能够有效应付任何情况下的优秀士兵或文化使者。这意味着除了单纯的手眼协调以外,还需加强心智控制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及敌情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一种不可预测但又充满威胁的事物,如狡猾如狐,如坚韧如石般存在于世间.
五、高超技能应用
最后,当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就该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起来使用。在这个阶段,你需要更多的是经验积累和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每一次攻击都应该根据对方防御方式及自身身体状况灵活调整策略,使攻击变得更加准确有效。而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断挑战边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门独特、一丝不苟、一以贯穿始终的人生艺术——中华民族古老却永恒的话语:品味生活,用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