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通背拳,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佑神通臂最为高”,后来由黄百家进一步阐释为“通臂,长拳也”,显示出当时通背拳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白猿通背拳则始于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传下,并经历数朝传承,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由鲁云清将其传入北京,最终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风格。
石鸿胜在京城授徒,其学生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在这群弟子的中,有马晓合是通过刘子英介绍向石鸿胜学习,他所在的牛街回族地区开始了白猿通背拳的传承。随后的几代人对此拳法进行了加工,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门内外兼修之技,以效仿猿类之长臂与灵敏作为形意,它身法灵动手法多变,将柔刚相济融于一体。动作舒展自然,让人感受到周身运转气血贯通之效果。此外,它还强调道家的内修理念,“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并且讲究“内外兼修基为本”。
具体而言,这门拳学要求头部项领如同空心胸前,而肩部则需绷紧,如负重担;两手相连如星穿天际。此外,还有吸胸沉气、聚结心神及意悬顶下的呼吸练习,以及四六步中的中正不偏以及擦拉步等步法训练。
最后,它还强调劲功训练,即出手要冷行气要醒,一指发劲即可。整体上,该门派极重视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活背法及操桩打袋开始,先求身顺功沉,再求艺通。在活背时,全身松活两臂贯通,在操桩时肩背协调步法灵活,而打袋则采用拔步阴阳掌来磨炼手臂劲力。这便是中国武林那句名言:“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的最佳实践者之一——白猿通背拳。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