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据明代黄宗羲《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记载,通背拳已在六路歌诀中体现出其高超技艺。而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通臂,长拳也”,显示明代时期通背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白猿通背拳,则源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传承,最终在清朝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流派。该流派至今仍广泛传播于京城,是一门融合了内功和外形技术的独特武术。
石鸿胜师徒之间培养了一群杰出的弟子,如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等人,其中马晓合因其先师是牛街回族,所以这门武术开始在牛街地区被教授和学习,从而形成了当地独特风格。
白猿通背拳以模仿猴子的灵活性和强大的臂力为基础,它要求动作要舒展大方,同时又要保持自然松活。在内功修炼上,它更侧重于道家的理念,以“似圆非圆气化圆”来描述气血的运转,以及通过身体上的各种姿势来达到周身运转与气血贯通之效。
此外,该打法还强调头部与项部的一致性,以及胸前的空旷感;肩部应如负担般沉稳;手臂则像琵琶骨一样柔软,但同时又能像扇子那样快速移动。此外,还有呼吸法需要吸入胸部并沉积到丹田区域,再聚焦于心神,让意志悬浮于顶端,而步法则要求四六步中的平衡以及擦拉步不变换位置。这一切都要求练习者具备出手冷静但劲力充沛,以及行走时能够醒觉且劲力不断增强。
白猿通背拳特别注重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基础动作如活背及操桩打袋开始,先求身体顺畅再求技艺熟练。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周身松弛两臂相互连贯,便于远距离击打;另一方面,要保证肩膀与腰椎协调前后进取,使得每一步都灵活自然。此外,在打袋阶段,则采用拔步阴阳掌等基本动作来锻炼手腕力量并磨砺各类工夫。总之,这门武术遵循“练功先行,以成自然”的原则,对每个追求卓越的人士来说都是极好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