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老山乡,瑶人拳始终流传着一段神秘的故事。这个拳种起源于那些隐蔽而贫瘠的土地,它与当地的地貌和气候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生存必需的武艺。瑶人生活在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困难条件来保护自己,从而创造出了这门特殊的功夫。
早期的人们为了防御土匪入侵,会将火塘点得很小,以便烟雾充满整个房间,使外来的强盗无法清晰看到内室的情况。而瑶人们则能够从容地观察敌人的动静,然后迅速行动,将他们制服。这一经验被后人总结成了一套打击技巧,并融入了瑶人拳中。
在狩猎时,为了避免被野兽伤害,瑶人们必须缩短身躯钻进荆棘丛生的树林,这样的体验也被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战斗技巧。在部落间的人与人的战争中,这些技能演变成了杀手锏,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与其他武术不同的是,瑶人并不追求刻意练功,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如舂米、筛米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这种自然而然的情形,使得他们拥有一种如猿猴灵活,又如虎豹猛烈的本能力量。
据族谱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徐氏祖先作为朝廷武官,被派往平定贵州黎平民间农民起义,他带领军队驻扎于那里,最终留下了子孙繁衍。当时家中的战场经验和逢门拳结合起来,不仅修正了原有技艺,还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吞吐沉浮、闪展腾挪等,使之更加全面强大。
逢门拳虽然没有复杂的套路,但它以圈手为基础,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步法则以身带步(圈步)为主,没有固定的模式;器械方面,只保留了棍法,也没有过多冗长的手法。此外,它不追求表演,而是一种纯粹用于战斗的一门技艺,即只杀敌,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