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训练的精髓:打破传统,重塑实战
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训练概念——"逆思维"。这不仅是一种挑战常规的态度,更是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技巧的一次深刻探索。在传统武术中,一般都是先基础后对抗,而在现代格斗中,则往往首先掌握了某些基本技术和技能,然后再进行对抗训练。然而,"逆思维"则完全颠覆了这一流程,它将技术、技法和功力的学习过程融入到真实的对抗中去,同时也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
这种方法避免了许多人在武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会练不会打等。而我之所以提出这种方法,是出于一种痛恨——那种把“会练”与“会打”分开进行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提升实战能力,而且还可能导致一些人因为缺乏实际战斗经验而无法有效应对危险情况。
采用“逆思维”指导搏击训练,每个人的技术、技法以及练习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即使身高相同的人也不见得要执行相同的内容。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心理特征,因此强迫所有人执行同一套动作是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就像足球或拳击比赛一样,运动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调整训練强度和内容一样。
此外,“逆思维”更注重本能动作,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标准动作,并在这些本能与标准之间寻求平衡。这一点,与赵道新先生提倡接近实战并创新培训方法,以及主张日常训练以爆发力为主相呼应,但又各自具有独到的特色。赵先生虽然也强调了实战性质,但他认为需要通过短期基础训练作为前提,而我则认为可以直接从打开始,逐渐引导至理念性的反馈循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总结来说,“逆思维”的核心思想是在没有固定的基础知识前就开始模拟真实环境下的战斗,这样既能够锻炼出真正可用的技能,又能够避免那些理论上的死记硬背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情况。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一种非凡但充满革命精神的方式,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高效且适应多变环境下的格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