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见,杭州的文史资料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在1929年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大会上,无极拳的传人张绍贤多次登台表演无极拳。随后,该拳法流入民间。在1992年江西南昌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我有幸展示了无极拳法系列中的无极拳、无極双刀和無極長劍器。
需要指出的是,无极拳法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武科拳法。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上的无极拳法包括北宋以来的官方确定的考试内容,如六韬等兵书文辞、以及各种武器和步战技巧;而狭义上的则是以北宋理学“无极”理论为指导的一种独特的拳法现象,即北宋以来历代官方武科科举取士制度的基础内容,包括打击技巧、兵器操作和医学三部分。
具体到无极拳法系列,其主要内容围绕着“御制总纂”、“莲花掌”、“承袭掌”、“缉拿掌”,以及气功练习等构建起来。此外,还有一些长兵器如荆楚长剑器,以及短兵器如气剑、气刀等。这些都体现了其基本原则——劲力师范原则(每一门都是独特且标准化)、打法独立原则(各项动作相对独立但互相促进)及归经原则(每门必须归属一条经络)。
此外,无极拳还展现出了六大特征:文化传承性(通过口耳相传)、系统多样性(由于经络复杂导致多样化)、运动舒适性(达到身心健全效果)、美学表演性、灵长动物性(体现原始自然状态)及防卫打击性。这六大功能分别满足人的健身需求、防身需求、医疗需求、征战需求、新颖审美要求及哲学思考需要。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这五个方面:健身功能、防身功能、医疗功能、三美学功能及哲学思想,而征战之用已不再被重视。不过,这些变化并未改变我们对这门古老艺术形式深厚敬意,也未减少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