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意。——《金刚经》 太极拳在表现于肢体之上,亦即“形势”的部分,被误作“招数(式)”而致用,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拳势被广泛流传、肆意发挥、创造展现、出奇变化、甚或衍生出新的拳路。所以,当这个比“”还“”的时代,太极拳界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师”、“名家”,“巨匠”、“宗师”,如走马灯般纷纷登台,各领风骚一时,到也算得空前绝后,风景这边独好。数年前,一位深谙太极精髓的大师,以神秘的语气对余言及:“原来‘金刚捣碓’右手右脚一起上来后,右手乃是撩裆,再变成拳,是抓蛋包(南阳土话),再往上举,便是打下巴,再震脚,则踩人脚面。”余笑问:“怎么几天不见,就有如此高见?”他答道:“我去郑州,不幸遇到了老师特意私下授予的一番教诲!” 如果这就是太极拳技击特点,那么少林拳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这个形势固然能撩人下阴,即拿人“蛋包”,乃至上冲下跺,但假使形势不凑巧,他人的脚步不在此处,又如何拿其阴嚢,或撩其下阴?固定某种形势用法,本非无为无不为之理。既失变化,又复缺乏灵活;之动,却万变千化,其招数可谓丰富多彩。但若不能适应各种情况,即使掌握了许多招式,也难以应用自如。
更重要的是,这些招式并非太极拳本身,而只是表达和体现太极拳内在精神和意境的一种形式。一旦这些招式被僵化地固守起来,就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生命力和灵活性。而真正理解和实践中的太极拳,是要通过不断练习,让身体与心灵达到一种自然协调,从中感悟到真实的力量。这便是为什么说,“在意不在形,而形自在”。这是因为,在正确的心念引导下的身体运动才会自然流畅,不需要刻板遵循任何外部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一些老师关于招数应用强调及其说法: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他们如此详细地解析每一个动作时,只需将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心理活动视为一种促进身体内外各部分协调发展的手段。当你能够有效地结合这一方法,你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变得更加柔韧,有助于提升整体性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最终目标,而仅是一种临时解决方案。如果没有这样的训练方法,对于想要提高自身能力的人来说,将非常困难。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这一技巧的人来说,他们则更接近了进入真正太極功夫境界。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应该明白,“ 招式虽重要,但更要追求那背后的‘心’与‘意’”。只有当我们的行动与内心相契合,并且不断寻求改善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自然规律,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上的平衡与协调,从而达到修炼者的境界。此间,每个小小变化,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世界,让我们随着时间推移,一起探索这片充满奥秘的地球上的另一片未知领域——武术世界。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2-16
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