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明末的年月里,我和三位同窗一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怀揣着赶考的心愿。然而,当我们面对朝廷的昏庸政权时,那份心愿只能化作遥远的梦想。在那之后,我们四人决定,各自寻找一条归宿之路。我选择了漫游于名山古寺之间,不仅习文,还练就了一身内家拳技,这些拳法源自唐代梨山老母八女徒弟所传,以其独特而精湛。
我专注于学习了儒、鱼、牛、狗、猴、鹤、鸡七种拳法中的鸡、狗、鱼和儒四种。这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武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每一种拳法都蕴含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寓意——金鸡报晓象征天,狗顺地势象征地,儒士代表上人,鱼游阴阳则寓意和谐。而这些哲学思想,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以及“虚实观”,都被融入到我的武学中,为我塑造了独特的风格——儒家拳。
这门儒家拳以“无极生太极”的理念为核心,无极代表的是静,而太极则是动。当太极变换成两仪时,它代表的是心与眼;当两仪再次变化成为四相时,则指向的是四肢;最后,当四相演变成八卦时,便体现出了肢体上的变化,以及八卦中的六十四个可能状态。这种变化观点使得我的打法变得如阵如海,每一次出手,都充满力量,但力从根起,不轻易施展。
步履稳健,我走出的一步,是一个完整且统一的过程,上下连贯,每一步都是由头部引领身体前进,然后身体拥抱周围环境,从而达到平衡。我行走的时候双腿弯曲,将膝盖紧贴大腿内部,同时提起腹部,让整个身体仿佛悬浮在空中,就像是在直线上移动,却又能随意转移方向。
翻滚在水波间,我模仿阴阳鱼般自由流畅,即便缠绕也带有击打之力,而击打也蕴含缠绕。此外,在运用“儒手”的时候,我能够借助对方力量来落地,再向天发射犬腿,使得整个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这一切似乎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