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诺宾,男,1978年出生,京朝派太极拳传人,太极轩文化馆馆长,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曾任北京市武协华城武术社副秘书长。习拳理论,就是练武人记下的心得。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首先要明了,《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太极拳,而并非指“太极”。虽然一字之差,但正是因为如此,“无極”自然也不是指易学中的无極,而是不走極端的意悤。说明此拳為亦剛亦柔之拳。動靜之機的“動靜”是劲力開合和時對其感到的一種形容,即開合劲也正是太極拳的根本,因此稱陰陽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就練套路而言放松為合。掤為開(由於放劑依舊以掤為基礎,在此只說掤),開既是分。技擊中若要進入狀態,要以此為基礎,動靜也是開合,這裡除了自身的開合,也包含運動中與對手間產生的開合,即進退技擊不同於推手,有時候抢夺空间不用直進直退方式推手中引進為合落空為開。“無過不及”指既不过分又不会有所欠缺,是恰到好處的意思。“隨曲就伸”也可稱之一種舍己從人的情況,但非完全依從於別人。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 之粘】
解:“人刚我柔谓 之走”,即针對對方剛而做出的變化。在技擊中,以身法見長,不多有對峙現象產生,“走”是一種引動或周旋的情況。而“我顺人背谓 之粘”,其中的人“粘”的含義並不是一般性的貼住,而是在與我技術交織時,对方內心的一種被動感受,就像缠在身上拿不下甩不开的一根繩子一樣,又不得機又失勢。而“我”則因得機得勢而感到十分地順。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解:“应与随”的概念需分清隨機應變應變但須謹慎,因單純反應會被動到底永無翻身?"急应、缓随" 是 太極拳後發先制 的一種體現。此處 "急" 與 "缓" 先針對自身然後才針對對手所述,是針对自我準備和主導情緒在外界環境中的適當應用,用以達成優勢。如果能將這些理念融入實際練習中,便能在大多數情境下保持優勢。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劵而阶及神明,其非用力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变化万端” 是比喻個體差異多樣性。習練 太極 鐵鞭 所依照的是 “鐵鞭論”,即便個體差異再多也不影響效果,只要持續學習逐漸掌握一切即可。但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不是一日三秋的事業.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势气沉丹田”的含義超越了單純的站立姿勢,它代表了一种内力的运转,这种内力通过不断练习最终能够体现在外部行动上,如同水波荡漾般自然流畅.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解:这段文字讲的是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位置来使对手无法抓住任何有效攻击点。这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特殊的心态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你在战斗中拥有更多优势,因为你的每一个移动都好像预见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总能提前准备好最佳反击方案.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一愈长退之一愈促】
解:“仰观高远俯察深邃进逼更显广阔退守更显紧迫”。这句话强调了运动艺术家应当始终保持一种平衡与谨慎的心态,无论是在追求高度还是深度,或是在展现速度还是节奏,都应该始终注意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且始终处于一种适度与控制之间.
这里面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是关于如何理解和实践中国古代智慧,以及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工作乃至于军事训练等领域里去。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或者想要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来说是一个宝贵资源.
2024-12-26
2024-12-29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9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9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