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至今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于不断有人推陈出新,不断有人将适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融入到武术中去。昆仑太极门的昆仑太极拳源自老子的道家学说,是一种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的拳种。它不仅仅是一种练功方法,更是内外兼修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太极桩功、八段锦、易筋经等内功锻炼为基础,又脱胎于它们而成为独特的内家拳术。
昆仑太极拳以松、宽、放、展、蹬、贯、侧、韧为主要特点,全身运动优雅自然,招式优美,让人在练习时感到心智空灵,力达九窍。作为百年传承的内家拳法,它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一切都要符合道,从虚无求实有,从柔弱求刚强,从外柔求内刚,最终是返虚入浑,练虚合道。
昆仑太极门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套哲学和生活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意味着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达到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在实践中,我们遵循“收心、巡气、凝神、展窍、大宫、中脘、小腹”这样的过程,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即中和。
历史上昆仑太极拳主要流传在青海、新疆地区,是历代道士们修仙练武强身的手段之一。据说张三丰将其整理成十三式,现在保存在武当山上。而昆仑派则吸收了正宗武当太极十三式的精髓,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传统一直未向后人公开。
近代传承中的故事充满传奇性。一位名叫堤克鲁·呼图克图的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云游上海,与吴佩孚贴身甲卫智立禅师相遇,将秘传的昆仑太極拳傳授給智立禅师。一九三零年智立禅师将其傳授给江正南和钟建华,而后又被钟建华傳予叶林,并由叶林传给邹帆。这一链条至今仍然存在,如同一个古老家族遗产,被珍视并继续前行。
2004年,在重庆江津举办的一个庆典活动中,由邹帆展示了昆仑大極拳第二路。当时,他遇见了一位自称也是该路打者的男子,那个人背出了完整的心法与技巧,只是在执行动作时有些许差异。这场偶然之事揭开了一个秘密:原来还有另一位掌握第一路打法的人存在,他们之间共享着相同的心得,却又各有所长。
尽管如此,这样的交流机会并不多,因此许多人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理解并且能够深入研究这些高级技巧。而这些高手们通常都隐居于世,不愿意过多地透露自己的真知灏见,也因此,这些信息难以被广泛分享或记录下来,使得这一系统几乎走向消失边缘。
然而,在2014年1月,由于努力申报成功,“昆仑大極門”终于获得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认定,为此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并对其进行更系统性的保护与发扬。此刻,我们有责任去探索过去,将这份宝贵财富带回到现代,用以激励更多人投身其中,以期让这项文化瑰宝永远绽放在未来世界里。
2025-01-03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