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自练习了四十多年,从外家到内家,深刻体会到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独特魅力。对于如何开始练习以及应该练习什么,这一直是许多同好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我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松柔”方面不断追求精准磨炼,是达到真谛、达成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在下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并诚恳地期待各位大师傅能给予指正。
一、放松三步骤
放松是所有技艺的基础要领。通过长期实践,我总结出“松柔”的三个层次或曰三部曲。
第一,思想精神上的松懈。这意味着要达到一种静心状态和纯净的心灵。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精神紧张或者杂念纷飞,那么就无法进入正确的状态。这涉及到入静的问题,也涉及道德修养问题。我们需要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和用法上,就像陆地游泳一样感受到一种无形阻力,或许可以这样说:“有人的地方若无人,有人的地方若有人。”这有助于专注,同时避免精神紧张。在表演或比赛时,更需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被名利所诱惑,不急于求成,不怕丢面子,这对推手和竞技都至关重要。“舍己从人”,“后发先至”,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一种性格修养。
第二,肌肉筋骨上的放松。这意味着从思想上的松懈向身体上的 松懈转变。杨澄甫先生曾说:“必须让全身筋骨都完全放开,没有丝毫紧张。”他还提到:“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只牵一根发而全身都会动矣。”太极拳强调的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如果肌肉筋骨过于紧张,便会造成整体僵硬,无论是在推手还是在竞技中,都难以实现连绵不断、流畅自然的太极风范。
第三,全身上下的腰领与四肢之间的协调性。此处讲的是放松也有其顺序,即腰胯首先要放松,然后四肢随之跟随腰胯一起转动。腰为一身之主宰,而如果没有它的一举,一切都是空谈;如果四肢也不能自由活动,上下内外皆不得其所,则行动失去灵活性。而杨澄甫先生则提醒我们,“非太极拳者不动手”,即使未对手而已,但应依照腰为轴点带动四肢,使得上下相合内外相随。他的话,如同打开了太极拳的大门,为衡量我们的技术水平提供了一把钥匙。
二、探索放松状态
那么,在太极拳中的真正意义上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要做到“软”但关键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个比喻。一根棍子既不能弯曲也不能伸缩,它就是僵硬;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的绳子虽然可弯曲,但却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任何支撑作用,其实质就是一种 松懈;然而,如果两端稍微拉得不是很紧,这样的绳子就会呈现出一定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适度放松。但当树木摇晃时,绳子的拉力也会随之变化,这个状态与我们追求的太极式轻盈沉稳非常接近。
再来看一下双手或单手前伸姿势。如果所有肌肉关节都是紧绷起来,就像是棍子一样——僵硬;如果所有肌肉都处于完全 松懈的情况,那么这些姿势便无法维持前伸,还可能导致小臂掉落下去。不仅如此,就是瘫软了。这是不正确做法,因为垂肩坠肘坐腕舒指,同时利用上肢产生力量保持前伸,就像是两端固定在树木间的一段绳子。当对方试图推你,你不会死死抵抗,也不会毫无反应,而是一个弹性的反馈根据对方力的大小方向进行适当收回这样的状态才符合我们的要求。而此时,由腰腿共同转移,或捋或采,让每个部分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位置就叫做“软”。
三、生物力学解释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肌肉分为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固定肌等类型,并且它们在运动过程中表现为收缩拉长和平缓恢复甚至完全恢复等不同的工作方式。这些配合关系非常复杂。
由此可知,“软”的概念其实并非简单直接,而是一个高度集中的、高度协调、高效率运动系统,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性的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韧带组织结构,以及每个组织单位之间互相关联关系的一个完美结合体:生理学意义上的最大化功效最小化能量损耗成为整个系统运行优化目标之一。
因此,对付那些拙劣使用力量的人,我们必须学会运用自己的柔韧素质,以最小消耗尽可能高效完成任务。
为了更加明白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重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依赖地球引力的吸引而不需要使用任何其他力量;相反,它实际上代表了有效利用身体内部已经存在资源(例如股直立)加速自身移动同时减少对环境施加压力的能力。
因此,当一个人能够成功掌握这种"重力的"感觉并将其应用于他的训练方法时,他/她将能够看到巨大的进步,因为他/她正在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身体潜能而不是依赖力量来源以外的事物进行支持。
最后,将这些技能组合起来形成完整作品,他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既柔又刚又具有生命力的完整体系---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生活中的目标之一。
这份文章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柔韧素质来增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质量以及体育活动表现能力的一些基本原则,
希望他们能找到找到适合自己最佳路径
当然还有很多事情尚未讨论,比如具体操作细节以及理论与实际之间差距等
但愿这个简短的小贴士能启发你们继续探索这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谢谢阅读
2025-03-29
2025-03-30
2025-03-29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31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