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掤劲仿若指挥天地以十六招式图解为画卷展现其运用之奥妙

太极拳中的掤劲,犹如一位艺术家随意挥洒笔墨,将十六招式图解作为画布,展现其运用之妙。然而,在探索这门古老武术的秘密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其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距。掤劲,无处不在,它是太极拳中最为复杂而又深奥的一种内力运用。

在当今社会,对于“掤”这一字义的理解和应用已经远离了它原本的意义。在古代,许多拳学大师留下的拳谱多以手写形式传承,而后世学者对这些文字往往持保守态度,即使是最基本的字义也未能得到准确理解和阐述。

我基于对太极拳实战和演练多年的经验,以及浅陋的心得见识,对于这个难以捉摸的“掤”字进行了一番尝试性的诠释。我认为“掤”应当理解为“捧”,即将东西物体用手捧起,这一点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举重、托水等动作来加以说明。当我们用力捧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量过大,就会导致物体向上运行;如果力量不足,则无法稳固地托住物体。这正如太极拳中的原则——既不能让敌人的力量溢出,也不能自己失去控制。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这种劲路呢?首先,要根据对手发出的力大小和速度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掤劲大小和变化。这就像建筑工人接住从下方抛来的砖块一样,不论砖块来势如何迅速,都要顺势而接,借势化转换,以避免受伤或失去握持。此法同样适用于任何方向上的接手,并非仅限于特定部位。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转化敌人的力道。在交手时,当敌人施展出某种攻击时,我们可以通过微小的转换,使得敌人的攻击变成自身发出的反击,从而达到制胜目的。这种技巧越高明,转换时间越短;反之,一般功夫的人则需要更多时间找到机会并且执行有效的手法。

最后,无论何种情况下的掕法(上下左右前后的不同角度),其基本原理不会改变,即依据敌方力的大小及方向变化灵活应变。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让人难以辨识真伪。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