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功秘籍口诀中,太极拳的内在力量,在形式上体现为螺旋缠丝,而在运用方法上则强调松沉。太极拳的核心是劲力的运用,因此它包含多种劲法,如螺旋劲、松活弹抖劲、暗劲、明劲、沾粘势沉力和拥击崩炸等。理解并掌握这些变化的关键,是练习者提升太极拳实力的基础。
太极拳爱好者们都知道,掤中的“掤”字含义深远,它无处不在,贯穿于太极拳所有交手之中,被誉为“处处有掤”。那么,“掤”是什么呢?从字面意义解释,“掤”本身并不容易在现代词典中找到,因为它源自古代文字差异和习惯使用。在古代,这些大师所留下的拳谱以手写形式传承下来,后学者未敢轻易改动或怀疑先人的记载,以至于讹传成俗,甚至更无人去质疑或变更此字。
我基于对太极拳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演练,对这难以理解的“掤”,尝试提供一个浅显化的诠释,以便让更多的人轻松理解和掌握其要领及劲法。我认为“掣”的本意是捧起物体,就像捧起一斜重五斤水果或者托举一盆重二十斤水一样,其目的就是使物体与手中的力相匹配。如果捧力过大会导致物体向上飞出,即称为过;如果小了,则会使物体落下无法捧住,这就是丢劲。
如何将这种意识转化到实际操作中呢?当敌人发招时,无论其大小和速度,我们可以视作是一块被接住的砖头,用自己的掣点来应对,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以应对对方变化。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非冲撞也非抵抗。在高水平上的太极高手,其每一次探取都是轻而易举,无需大量力量,只是在对方施展时点进行转换,使得他的每一次探取几乎不需要多余力量。他的探点往往就在对方发挥最末端的一刻。此时他能将对方施展出的力尽量转化或改变,让自己始终与对方保持距离但又紧密相连。这正是探取之道。
最后,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实战中呢?我们必须学会将敌人的攻击转化过来。当我们与敌交锋时,不仅仅是手上的探取,还可能涉及身体某个部位,或臂部躯干腿部任何一个位置,这就叫做处处有探取。当我们瞬间抓住了敌方的一刹那,他们就会很难再进一步或施展出新的招式。这样我们的探取既能阻止他们进攻,又随着他们变化而变化,从而制服他们。这其实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手段:越高超的手法越短暂地进行这次抓捕;反之低级别则长时间寻找机会,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步伐转换,每个肢体角度都可以成为推翻敌方的一个契机,就如洪均生先生所说的公转一般。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